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及耐寒性研究

作 者: 刘振凯
导 师: 赵瑞兴
学 校: 沈阳农业大学
专 业: 森林保护学
关键词: 白蜡窄吉丁 白蜡吉丁啮小蜂 生物学特性 耐寒性
分类号: S47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科(Buprestidae)窄吉丁属(Agrilus)是木犀科(Oleaceae)白蜡属(Fraxinus)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白蜡窄吉丁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对美国白蜡(F.americana)和洋白蜡(F.pennsylvanica)造成危害严重。近年来,白蜡窄吉丁在我国的危害又有加重趋势。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是我国东北地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幼虫期优势寄生性天敌。为更好的利用白蜡吉丁啮小蜂对白蜡窄吉丁进行防治。本文对辽宁地区白蜡窄吉丁的危害特征和生活史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耐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调查了白蜡窄吉丁在辽宁省的危害分布和寄主范围,并采用室内饲养和林间踏查的方法,对白蜡窄吉丁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蜡窄吉丁在辽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层木质部蛹室内和低龄幼虫在韧皮部蛀道内两种形式越冬,在翌年5月下旬开始有成虫羽化出孔,羽化较为集中,一般高峰出现在6月1日前后。在7月下旬出现另一个羽化期,持续时间较长,可从7月下旬持续到9月下旬。通过对白蜡吉丁啮小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并结合定期林间的调查,对白蜡吉丁啮小蜂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白蜡吉丁啮小蜂卵-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98±1.15℃,有效积温为204.13±12.92 d·℃;雌雄成虫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0±0.67℃、12.2±1.04℃;有效积温分别为129.7±5.68 d·℃、126.4±9.31 d·℃。白蜡吉丁啮小蜂在辽宁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坑道内越冬,少数跟随寄主进入蛹室内越冬。5月中、下旬林间开始有成蜂活动。在室内21℃、25℃、31℃三个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和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蜡吉丁啮小蜂的成虫寿命存在显著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虫寿命缩短。糖液浓度对白蜡吉丁啮小蜂的寿命有显著影响。与清水相比,取食各浓度糖液可明显延长成虫寿命。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成虫寿命并不总随糖液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在21℃条件下,取食20%糖液的成虫寿命最长;在25℃和31℃条件下,取食15%和10%糖液的成虫寿命最长。在相同条件下,雌成虫的寿命要明显长于雄成虫。温度不仅对白蜡吉丁啮小蜂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低温也是影响白蜡吉丁啮小蜂种群动态和数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为明确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耐寒性,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越冬态幼虫的耐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对室外采集的白蜡吉丁啮小蜂越冬代幼虫进行过冷却点测定和低温暴露实验,以明确过冷却点能否较好的指示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耐寒性,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与低温下的死亡率有较高的吻合性,过冷却点可以作为其耐寒性的一个指标。在此基础上,以1℃/min和5℃/min两种不同的降温速率对过冷却点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这两种不同的降温速率对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影响。通过对白蜡吉丁啮小蜂和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越冬代幼虫过冷却点的测定,对其耐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蜡窄吉丁和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越冬虫态均具较低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5.46±0.31℃,-24.69±0.25℃。两者均能耐-25℃左右的低温,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为明确白蜡吉丁啮小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耐寒性,对不同虫态以及不同月份的幼虫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啮小蜂幼虫的过冷却点为-25.46±0.30℃,要明显低于蛹期-20.75±0.28℃,因此符合白蜡吉丁啮小蜂在不同的地区均以幼虫过冬的习性。2009年9月份白蜡吉丁啮小蜂幼虫的过冷却点为-22.07±0.44℃,明显高于2010年1月份-25.46±0.30℃,而1月份和3月份幼虫的过冷却点-24.19±0.42℃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后5月份幼虫的过冷却点为-21.33±0.19℃,过冷却点又出现明显升高。这种变化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节律基本一致。通过这些调查和研究,对白蜡窄吉丁和其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白蜡窄吉丁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10-12Abstract  12-14第一章 文献综述  14-21  1.1 白蜡窄吉丁研究概况  14-19    1.1.1 白蜡窄吉丁的主要分布区和寄主  14-15    1.1.2 白蜡窄吉丁危害状况  15-17    1.1.3 白蜡窄吉丁的防治  17-19  1.2 昆虫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19-21    1.2.1 昆虫的抗寒策略  19-20    1.2.2 昆虫的过冷却点  20-21第二章 白蜡窄吉丁在辽宁省的危害状况  21-27  2.1 材料与方法  21  2.2 结果与分析  21-26    2.2.1 白蜡窄吉丁在辽宁省的危害状况  21-22    2.2.2 白蜡窄吉丁的危害特征观察  22-23    2.2.3 白蜡窄吉丁被天敌寄生特征观察  23    2.2.4 白蜡窄吉丁的垂直分布  23-26  2.3 小结  26-27第三章 白蜡吉丁啮小蜂对寄主自然控制作用  27-32  3.1 材料和方法  27-28    3.1.1 白蜡窄吉丁生活史研究  27    3.1.2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活史研究  27-28  3.2 结果与分析  28-30    3.2.1 白蜡窄吉丁年生活史  28    3.2.2 白蜡吉丁啮小蜂年生活史  28-29    3.2.3 白蜡吉丁啮小蜂对其寄主的自然控制作用  29-30  3.3 小结  30-32第四章 白蜡吉丁啮小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32-37  4.1 材料和方法  32-33    4.1.1 实验材料  32    4.1.2 实验设备  32    4.1.3 实验方法  32-33    4.1.4 数据分析  33  4.2 结果与分析  33-36    4.2.1 白蜡吉丁啮小蜂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  33-34    4.2.2 白蜡吉丁啮小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34-36  4.3 小结  36-37第五章 温度和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37-42  5.1 材料和方法  37-38    5.1.1 实验材料  37    5.1.2 实验设备  37    5.1.3 试验方法  37-38    5.1.4 数据处理  38  5.2 结果与分析  38-40    5.2.1 温度对白蜡吉丁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38    5.2.2 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38-40      5.2.2.1 21℃条件下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39      5.2.2.2 25℃条件下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39-40      5.2.2.3 31℃条件下补充营养对白蜡吉丁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40  5.3 小结  40-42第六章 白蜡吉丁啮小蜂及其寄主的耐寒性研究  42-48  6.1 材料与方法  42-43    6.1.1 供试虫源  42    6.1.2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42    6.1.3 低温暴露实验  42-43    6.1.4 数据处理  43  6.2 结果与分析  43-46    6.2.1 不同降温速率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过冷却点测定的影响  43-44    6.2.2 过冷却点与低温死亡率的关系  44    6.2.3 白蜡吉丁啮小蜂与其寄主白蜡窄吉丁的过冷却点的测定  44-45    6.2.4 白蜡吉丁啮小蜂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测定  45    6.2.5 白蜡吉丁啮小蜂不同月份过冷却点的测定  45-46  6.3 小结  46-48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48-50  7.1 结论  48  7.2 展望  48-50参考文献  50-53附录  53-55致谢  55-5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6

相似论文

  1.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2.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3.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4.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5. 氮素对高羊茅耐寒性生理机制研究,S688.4
  6. 碳化二亚胺交联的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生物学特性研究,R687.2
  7. 西宁地区硅酸盐细菌生物学特性及促生效应的研究,S144
  8. 高山被孢霉产生花生四烯酸的研究,TQ921
  9. 菊花花色嵌合体生物学特性及形成机理的研究,S682.11
  10. 江浙地区八角科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685.99
  11. 唾液酸与2型猪链球菌致病性关系的研究,S858.28
  12. 苜蓿叶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S433
  13. PHA-CD3A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初步研究,R730.5
  14. 红穗醋栗种植资源研究与评价,S663.9
  15. 天津市塘沽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物学特征及其土壤质量变化研究,S158
  16. 作物内生固氮菌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182
  17. 不同类型篌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S714
  18. 栗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病品种的初步筛选,S436.64
  19. 三氟氯氰菊酯降解菌Bacillus sp. GF-3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X172
  20. 经空间诱变的盐生杜氏藻SZ-05生物学特性研究,Q94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寄生性昆虫的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