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原发性高血压细胞膜离子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作 者: 王进章
导 师: 臧益民
学 校: 第四军医大学
专 业: 心血管
关键词: Na泵和Ca泵活性 细胞内电解质 血小板内游离Ca2+ IOV摄Ca2+能力 膜离子转运系统 EDLF,cAMP 红细胞CaM PRA、ATⅡ 硝苯吡啶 NE、E 心得安 血浆电解质 Captopril 血浆游离Ca2+
分类号: R54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1991年
下 载: 1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研究已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认为细胞内电解质含量,细胞膜对Na+和Ca2+的通透性及阳离子转运机制的异常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系统的研究了细胞膜Na泵和Ca泵活性及细胞内电解质变化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细胞膜离子泵和膜离子转运的调控因素及其与其它生物活性物质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二部分。 一.动物实验: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身上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研究了SHR的红细胞、心肌、血管组织中Na泵和Ca泵的变化。 (二) 研究了红细胞、心肌和血管中K+、Na+、Ca2+、Mg2+含量的变化。 (三) 测定了血小板内游离Ca2+的变化及细胞膜外翻囊泡(IOV)摄Ca2+的变化与血压的关系。 (四) 探讨了细胞膜离子泵及细胞内电解质变化的调控及影响因素: (1) 加压物质: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T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的影响。 (2) 第二信使cAMP、CaM的影响。 (3) 血管活性物质: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F)及血浆电解质的影响。 二.临床研究:研究了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临界性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未发病子女的下列参数变化,并进行了药物干预实验,主要内容包括: (一) 研究了红细胞膜Na泵,Ca泵及红细胞内K+、Na+、Ca2+、Mg2+的变化。 (二) 研究了血小板游离Ca2+,血浆游离Ca2+及红细胞膜外翻囊泡摄Ca能力与高血压的关系。 (三) 探讨了高血压的遗传标记,研究了细胞膜Na+-K+协同转运、Na+-Li+对向转运和Na+-H+交换在高血压遗传及发病中的作用。 (四) 研究了血管活性的物质:PRA、ATⅡ、NE、E、EDLF及血浆电解质对膜离子转运、Na和Ca泵活性与细胞内电解质的影响。 (五) 应用了硝苯吡啶、Captopril和心得安进行了药物干预实验,并观察了用药后各指标的变化。 三.主要结果与结论: (一) 首次根据Na泵和Ca泵活性不同,分组测定了膜离子转运,细胞内离子与多种血管活性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证实了SHR的红细胞变化和心肌、血管平滑肌变化相一致,说明RBC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心肌与血管的变化。 (二) 证实了各组SHR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发病共同特点是血浆
|
全文目录
英文缩写字母表 7-9 组成本论文的名单篇论文文题 9-12 摘要(附英文摘要) 12-18 1.文献综述 18-39 1.1.引言 18 1.2.神经内分泌因素 18-31 1.2.1.自主神经系统与血压 18 1.2.1.交感神经末梢CA的代谢。 18-20 1.2.1.2.高血压交感生化指标的评价 19-20 1.2.2.血管活性物质与高血压 20-31 1.2.2.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0 1.2.2.2.控制肾素分泌和代谢因素 20-22 1.2.2.3.张力素(Tonin) 22 1.2.2.4.加压素(Vasoprcssin,VP) 22 1.2.2.5.阿片(opioid) 22 1.2.2.6.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22-23 1.2.2.7.缓激肽(Bradykinin BK)与高血压 23-24 1.2.2.8.心钠素与高血压 24-26 1.2.2.9.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26 1.2.2.10.神经肽酪氨酸(NPY) 26-27 1.2.2.11.速激肽(TKN) 27-28 1.2.2.12.血管内皮素(Endothelin,ET) 28 1.2.2.13.其它血管活性物质 28-29 1.2.2.14.红细胞上的血管活性物质 29 1.2.2.15.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factor,EDLF) 29-31 1.3.膜离子转运与高血压 31-34 1.3.1.Na~+泵与高血压 31-32 1.3.2.Na~+—K~+协同转运与高血压 32-33 1.3.3.Na~+—Li~+转运与高血压 33 1.3.4.Na~+—H~+交换与高血压 33-34 1.3.5.Na~+—Ca~(2+)交换,Ca~(2+)泵和高血压 34 1.4.Na~+、K~+、Ca~(2+)、Mg~(2+)与高血压 34-36 1.4.1.Na~+与高血压 34-35 1.4.2.K~+与高血压 35 1.4.3.Ca~(2+)与高血压 35-36 1.4.4.Mg~(2+)与高血压 36 1.5.高血压患者的细胞膜改变 36-39 2.本研究目的 39-40 3.第一部分:动物实验 40-49 3.1.实验材料与方法 40-48 3.1.1.动物 40 3.1.2.血压测定和样品取材 40 3.1.3.红细胞膜Na-K-ATPase的测定 40-41 3.1.3.1.红细胞膜的制备 40 3.1.3.2.Na泵活性测定 40-41 3.1.4.Ca泵活性的测定 41-42 3.1.5.CaM的测定 42-44 3.1.5.1.测定原理及反应过程 42 3.1.5.2.标本预处理 42 3.1.5.3.主要试剂 42 3.1.5.4.检测液配制 42-43 3.1.5.5.操作程序如下 43-44 3.1.5.6.CaM标准曲线的制作 44 3.1.6.血浆类洋地黄物质(EDLF)的测定 44 3.1.7.cAMP测定 44-45 3.1.8.红细胞膜Ca~(2+)摄取的测定 45 3.1.9.心肌、血管平滑肌Na泵、Ca泵活性的测定 45 3.1.10.红细胞、心肌、血管组织、K~+、Na~+,Ca~(2+)、Mg~(2+)的测定 45-46 3.1.11.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测定 46-47 3.1.12.血小板内游离Ca~(2+)的测定 47 3.1.13.血浆K~+、Na~+、Ca~(2+)、Mg~(2+)及血浆游离Ca~(2+)的测定 47-48 3.1.14.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测定 48 3.2 统计学处理 48-49 4.结果(动物实验部分) 49-71 4.1.SHR和WKY红细胞Na泵和Ca泵活性 49 4.2.心肌和血管组织Na泵和Ca泵活性 49-50 4.3.红细胞Na泵和Ca泵活性与心肌和血管组织Na泵和Ca泵活性的相互关系 50 4.4.血浆cAMP浓度的变化 50 4.5.血浆肾素(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变化的比较 50-51 4.6.血浆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F)与Na和Ca泵变化的比较 51 4.7.红细胞膜外翻囊泡(IOV)Ca摄取率 51-52 4.8.红细胞钙调素(CaM)与Na泵、Ca泵活性的变化 52 4.9.血浆EDLF,与Na泵活性和血压的相关关系 52 4.10.红细胞内K~+、Na~+、Ca~(2+)、Mg~(2+)含量变化 52-53 4.11.Na泵活性和RBC内Na~+、Ca泵活性与RBC内Ca~(2+)的相互关系 53 4.12.心肌中K~+、Na~+、Ca~(2+)、Mg~(2+)含量和心肌Na泵和Ca泵的关系 53-54 4.13.心肌重量,血压和红细胞Na泵和Ca泵活性的相互关系 54 4.14.心肌重量、血压和心肌Na泵、Ca泵活性的关系 54-55 4.15.血管组织中Na泵和Ca泵活性与血压的相互关系 55 4.16.血管组织中K~+、Na~+、Ca~(2+)、Mg~(2+)与Na和Ca泵的变化关系 55-56 4.17.血浆K~+、Na~+、Ca~(2+)、Mg~(2+)的变化 56 4.18.血浆游离Ca~(2+)水平的变化及与血压的关系 56-57 4.19.血小板游离Ca~(2+)浓度和血压的关系 57 4.20.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变化 57-58 4.21.SHR和WKY各指标变化总趋势 58-71 5.讨论(动物实验部分) 71-84 5.1.引言 71 5.2.高血压动物红细胞膜ATP酶(Na泵,Ca泵)活性的变化 71-72 5.3.心肌、血管组织Na泵和Ca泵活性与红细胞泵活性的关系 72 5.4.cAMP浓度与泵活性的关系 72-73 5.5.血浆肾素(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变化与离子泵关系 73-74 5.6.血浆EDLF与Na泵和Ca泵活性的变化 74-75 5.7.红细胞膜外翻囊泡(IOV)的Ca~(2+)摄取与离子泵活性的相互关系 75-76 5.8.红细胞钙调素(CaM)与Na泵,Ca泵的变化 76-77 5.9.SHR,血浆,红细胞,心肌,血管组织K~+,Ca~(2+),Mg~(2+)的变化与Na泵和Ca泵活性的变化 77-80 5.9.1.血浆电解质的变化 78 5.9.2.红细胞K~+、Na~+、Ca~(2+)、Mg~(2+)的变化 78-80 5.9.3.红细胞、心肌和血管组织中Na~+、Ca~(2+)与Na泵及Ca泵的相关性 80 5.10.心肌重量,血压与Na泵,Ca泵活性的关系 80-81 5.11.血浆中游离Ca~(2+)和血小板内游离Ca~(2+)的变化与高血压的关系 81 5.12.SHR血浆NE和E的变化 81-82 5.13.高血压分型问题的探讨 82-83 5.13.1.交感紧张性高血压(以缩血管活性物质升高为主) 82 5.13.2.膜离子代谢紊乱性高血压(以细胞内Na~+、Ca~(2+)升高为主) 82-83 5.14.小结 83-84 6.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84-113 6.1.实验材料与方法 84-87 6.1.1.临床患者 84 6.1.2.研究方法 84-87 6.1.2.1.RBC Na~+—K~+协同转运的测定 84-85 6.1.2.1.1.试剂配制 84-85 6.1.2.1.2.测定方法 85 6.1.2.2.Na~+-Li~+转运的测定 85-86 6.1.2.2.1.所有试剂及溶液 85-86 6.1.2.2.2.测定方法 86 6.1.2.3 Na~+/H~+交换的测定 86-87 6.1.2.3.1.所有试剂 86 6.1.2.3.2.血小板悬浮液的制备 86 6.1.2.3.3 Na~+/H~+交换的测定 86-87 6.1.2.3.4.统计学方法 87 6.2.临床研究结果 87-104 6.2.1.临床病人 87 6.2.2.研究结果 87-104 6.2.2.1.RBC膜Na泵活性及RBC内K~+、Na~+、Ca~(2+)、Mg~(2+) 88 6.2.2.2.血浆电解质及尿素氮、肌酐的变化 88-89 6.2.2.3.血浆PRA、ATⅡ、EDLF、NE和E的变化 89 6.2.2.4.RBC膜IOV摄Ca~(2+),血小板游离Ca~(2+),血浆游离Ca~(2+),血浆cAMP及RBC CaM的变化 89-90 6.2.2.5.高血压患者Na~+/K~+协同转运 90 6.2.2.6.高血压患者Na~+/Li~+转运与血压的关系 90-91 6.2.2.7.未发病高血压子女中,各指标变化 91-93 6.2.2.7.1 RBC膜Na泵、Ca泵活性及RBC内K~+、Na~+、Ca~(2+)、Mg~(2+) 91 6.2.2.7.2.血浆PRA、ATⅡ、EDLFⅡ、NE及E水平的变化 91-92 6.2.2.7.3.红细胞IOV摄Ca~(2+),血小板游离Ca~(2+),血浆游离Ca~(2+),血浆cAMP和红细胞CaM的变化 92 6.2.2.7.4.高血压子女中Na~+—K~+协同转运和Na~+—Li~+对向转运的变化 92-93 6.2.2.8.原发性高血压Na泵活性正常,Ca泵活性正常和Ca泵活性下降患者各指标的变化 93-96 6.2.2.8.1.血浆和RBC内K~+、Na~+、Ca~(2+)、Mg~(2+)的变化 93-94 6.2.2.8.2.血浆PRA、ATⅡ、EDLF、NE和E的变化,RBC内电解质变化 94-95 6.2.2.8.3.红细胞膜IOV摄Ca~(2+),血小板内游离Ca~(2+),血浆游离Ca~(2+),cAMP及红细胞CaM的变化 95-96 6.2.2.9.高血压患者血小板Na~+/H~+交换与血压及血小板内游离Ca~(2+)的相互关系,Na~+-K~+,Na~+-Li~+运转 96-97 6.2.2.10.硝苯吡啶对Na泵下降和Ca泵下降组的治疗作用 97-100 6.2.2.10.1.硝苯吡啶对Na泵活性下降组的治疗影响 97-99 6.2.2.10.2.硝苯吡啶对Ca泵活性下降组的治疗影响 99-100 6.2.2.11.巯甲丙脯氨酸(Captopril)和心得安对Na泵正常和Ca泵正常组的治疗作用 100-104 6.2.2.11.1.巯甲丙脯氨酸,心得安对Na泵和Ca泵活性正常组,泵活性和红细胞内电解质的影响 101 6.2.2.11.2 对血浆PRA、ATⅡ、EDLF、NE和E的影响 101-102 6.2.2.11.3.红细胞IOV摄Ca~(2+),血小板内游离Ca~(2+),血浆游离Ca~(2+)和cAMP及RBC CaM的变化 102-103 6.2.2.11.4.对Na~+-K~+协同转运,Na~+-Li~+对向转运,Na~+-H~+交换的影响 103-104 6.3.讨论(临床研究部分) 104-113 6.3.1.引言 104 6.3.2.高血压患者细胞膜泵活性及细胞内电解质变化 104 6.3.3.Na泵活性下降的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Na泵活性和细胞内电解质、血浆电解质、尿素氮、肌酐的变化 104-105 6.3.4.Na泵活性下降的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患者中,血浆PRA、ATⅡ、EDLF、NE和E的变化 105-106 6.3.5.Na泵活性下降的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膜IOV摄Ca~(2+)、血小板游离Ca~(2+)、血浆游离Ca~(2+)、cAMP及红细胞膜CaM的变化 106-107 6.3.6.高血压患者Na~+-K~+协同转运、Na~+-Li~+对向转运和Na~+-H~+交换 107-108 6.3.7.EH患者未发病高血压的子女中,各指标的变化 108-109 6.3.8.四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指标变化的特点 109-110 6.3.9.药物干预治疗对各指标变化的影响 110-112 6.3.9.1.硝苯吡啶对Na泵和Ca泵活性下降组各指标的影响 110-111 6.3.9.2.巯甲丙脯氨酸、心得安、对Na泵和Ca泵活性正常的EH患者各指标的影响 111-112 6.3.10.结论 112-113 7.致谢 113-114 8.参考文献 114-125
|
相似论文
- 卡托普利对高压力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R540.2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发生中的调控机制及Captopril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实验研究,R772.2
- 心得安对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及Tei指数的影响,R575.2
- 天麻素对大鼠离体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的作用及其机制,R285
- 透穴刺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R246
- 塞曼效应稳频微晶玻璃He-Ne激光器系统研究,TN248
- 吉林海沟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P618.51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肺静脉血中CD11b、ICAM-1、NE、ET-1的影响,R965
- HMME联合He-Ne激光对犬乳腺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ATP酶的影响,R737.9
- 化学成分及傅里叶近红外建立0-3周龄黄羽肉鸡棉粕净能预测模型的研究,S831.5
-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血浆应激激素水平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R614.2
- 荧光光谱法研究He-Ne激光与血液的相互作用,R318.51
- 地衣芽孢杆菌对坏死性肠炎雏鸡回肠组织及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影响,S858.31
- 0-3周龄黄羽肉鸡净能需要量及真可消化赖氨酸与净能适宜比值的研究,S831.5
- 西维来司钠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后急性胰肝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R96
- HVHF对ALI/ARDS患者肺血管通透性及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R512.91
- 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微管蛋白及微管骨架的影响,S512.1
- He-Ne激光对增强UV-B辐射小麦微丝骨架的影响,S512.1
- He-Ne激光及增强UV-B辐射对小麦ROP GTPase的影响,S512.1
- 聚磷菌的筛选及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耐热高效PAOs,X70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 血压异常 > 高血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