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

作 者: 翟燕
导 师: 冯春田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明清 山东方言 助词 发展演变 特点
分类号: H17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500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清时期处于近代汉语后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语的助词系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以明清时期同属山东方言的三部语料——《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为基本研究素材,在穷尽调查三部语料助词的基础上,调理出了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概数助词六大类别作为研究对象,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发展演变及相关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论文主体由八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了助词的研究现状,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材料、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行文中的有关体例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对结构助词“底”、“地”、“得”字形字音、句法功能、语法地位的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三个结构助词发展演变的重点是语音的轻化、字形的更换及语法功能的丰富。 第二章对动态助词“着”、“了”、“过”、“将”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及“着”、“了”、“过”在同类助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动态助词的代表词。 第三章对事态助词“了”、“来”进行了描写分析,指出事态助词“了”的语法功能已趋于成熟并成为事态助词的代表词,“来”仍处于向专表曾然的语法标记转化的过程中。 第四章对语气助词“么”、“呢”、“哩”、“呵(阿、啊)”、“呀”、“也”、“罢”、“着”、“时”、“的”、“着哩”、“哩么”、“罢了”、“也罢”、“便了”、“便是”、“就是(了)”、“不成”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语气助词正经历着这样几方面的变化:语法功能的调整、字音字形的变化及新成员的产生。 第五章对比况助词的两大派系“似”系比况助词、“般”系比况助词从来源、词形的变化、功能的扩展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的比况助词通过调整、规范,“似”系比况助词选择了“似的”,“般”系比况助词选择了“一般”作为各自的重点词来使用。 第六章对概数助词“来”、“把”、“数”从句法结构、使用特点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与分析,指出它们在结构上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的一致性及差异性。 结语部分在对三部语料助词描写分析的基础上,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语法化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思考,并提出了词素化理论。 助词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词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明清山东方言的助词系统也呈现出了既不同于上古、中古、近代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引言  12-17
  一、助词的研究现状  12
  二、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  12-13
  三、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材料  13-14
  四、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方法  14
  五、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基本思路  14-16
  六、其他问题的说明  16-17
第一章 结构助词  17-71
  第一节 底(的)  18-32
    一、“底”字形字音的变化  18-20
    二、“的”字结构的类型  20-28
    三、“X+的”的句法功能  28-30
    四、“的”的特殊用法  30-32
  第二节 地  32-56
    一、“地”字形及字音的变化  32-34
    二、“地”字结构的组合类型及语法地位的变化  34-56
  第三节 得  56-71
    一、“得”字表结果  56-65
    二、“得”字表可能  65-71
第二章 动态助词  71-93
  第一节 着  72-76
    一、“着”的用法  72-74
    二、“着”的特点  74-76
  第二节 了_1  76-82
    一、“了_1”的用法  76-81
    二、“了_1”的特点  81-82
  第三节 过  82-86
    一、“过”的用法  82-84
    二、“过”的特点  84-86
  第四节 将  86-93
    一、“将”所在的句法结构  86-89
    二、“将”所在句法结构的特点  89-92
    三、“将”的消亡  92-93
第三章 事态助词  93-103
  第一节 了_2  94-100
    一、“了_2”的用法  94-99
    二、“了_2”的特点  99-100
  第二节 来  100-103
    一、“来”的用法  100-102
    二、“来”的特点  102-103
第四章 语气助词  103-201
  第一节 么(吗)  104-112
    一、“么”的用法  105-110
    二、“么”的特点  110-112
  第二节 呢  112-118
    一、“呢”的用法  112-116
    二、“呢”的特点  116-118
  第三节 哩  118-126
    一、“哩”的用法  118-123
    二、“哩”的特点  123
    三、“哩”、“呢”、“那”之间的关系  123-126
  第四节 呵(阿、啊)  126-132
    一、“呵(阿、啊)”的用法  126-127
    二、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啊”的来源问题  127-131
    三、“啊”少用的原因  131-132
  第五节 呀  132-140
    一、“呀”的用法  132-136
    二、“呀”的特点  136-137
    三、“呀”与“啊”的关系  137-140
  第六节 也  140-146
    一、“也”的用法  141-143
    二、“也”走向衰落的原因  143-146
  第七节 罢  146-153
    一、“罢”的用法  147-151
    二、“罢”的特点  151-153
  第八节 着  153-161
    一、“着”的用法  153-158
    二、“着”三种用法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脉络  158-161
  第九节 时  161-163
    一、“时”的用法  161-162
    二、“时”的特点  162-163
  第十节 的  163-167
    一、“的”的用法  164-166
    二、“的”的特点  166-167
  第十一节 着哩  167-172
    一、“着”所在句式的变化  167-169
    二、“着”前谓词词性的转移  169-170
    三、“着哩”表达功能的扩展  170-172
  第十二节 哩么  172-179
    一、“哩么”所在句式的类型  172-173
    二、“哩么”的来源  173-176
    三、“哩么”的性质  176-177
    四、“哩么”的变体  177-179
  第十三节 罢了  179-183
    一、“罢了”的用法  180-181
    二、“罢了”的音变  181-182
    三、“罢了”的形变  182-183
  第十四节 也罢  183-190
    一、“也罢”的用法  183-184
    二、“也罢”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184-190
  第十五节 便了  190-192
    一、“便了”的发展演变  190
    二、“便了”在三部语料中的使用  190-192
  第十六节 便是  192-194
    一、“便是”的发展演变  192-193
    二、“便是”在三部语料中的使用  193-194
  第十七节 就是(了)  194-197
    一、“就是”的用法  194-195
    二、“便是”、“就是”的消长  195-197
  第十八节 不成  197-201
    一、“不成”的用法  197-199
    二、反诘语气词“么”、“不成”的比较  199-201
第五章 比况助词  201-221
  第一节 明清以前比况助词的概况  202-206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
    二、唐宋时期  202-203
    三、金元时期  203-206
  第二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概况  206-217
    一、“似”系比况助词  206-211
    二、“般”系比况助词  211-217
  第三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217-221
    一、“似”系、“般”系比况助词的使用比率问题  217
    二、“似”系、“般”系比况助词的词形变化问题  217-218
    三、“也似”的来源问题  218-220
    四、比况助词系统内部的整合问题  220-221
第六章 概数助词  221-231
  第一节 来  222-226
    一、“来”的用法  222-224
    二、“来”的特点  224-225
    三、“来”的进一步虚化  225-226
  第二节 把  226-229
    一、量词+把  226-227
    二、数词+把  227-229
  第三节 数  229-231
    一、数词+数  229-230
    二、量词+数  230-231
结语  231-235
  一、助词系统内部成员分工趋于明确合理  231
  二、助词的发展演变与源词密切相关  231-232
  三、助词的字音字形演变  232-233
  四、助词系统新成员的产生  233
  五、助词词素化及相关问题  233-234
  六、助词研究的有关启发  234-235
主要引用文献  235-236
参考文献  236-247
  专著  236-238
  论文  238-247
后记  247-24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248-24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49

相似论文

  1.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4. 钱理群文本解读特点初探,G633.3
  5. 自主课堂构建,G424.21
  6. 对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G222
  7.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8. 有限的环境抗争,X321
  9. 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G633.951
  10. 明清时期我国公私藏书楼造景艺术探析,G259.29
  1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临床分析,R743.3
  1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高专电类专业课教学策略研究,TM1-4
  13. 青年与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的研究,R542.22
  14.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R575.4
  15. 甲状腺少见恶性肿瘤42例回顾性分析,R736.1
  16. 肝脏少见类型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R735.7
  17. 中山慈善万人行之探究(1988-2010),D632.9
  18. 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影响及促进研究,G633.951
  19. 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区的山西图书出版研究,G239.29
  20. 吸入性肺炎110例临床分析,R563.1
  21. 95例经肺泡灌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研究,R725.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方言 > 北方话(官话方言) > 北方方言(华北官话)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