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

作 者: 闫妍
导 师: 王晓坤;李勉东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动态助词 语法意义 搭配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动态助词“过”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高频虚词。半个世纪以来,动态助词“过”的研究逐渐深入与多样化,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动态助词“过”的论文近百篇。由于动态助词具有独特的灵活多变性,动态助词“过”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有争议的问题需要归纳、总结与统一,便于今后的语言研究、使用和教学。本文旨在从“过”的语法化、性质、语法意义、“过”的相关搭配以及“过”和“了”的比较等角度对原始研究论文中的观点进行搜集、分析、梳理、归纳与总结,将动态助词“过”的研究成果尽量全面、客观地呈现出来,给学术界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一、关于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首先,“过”的语法化的过程中,萌芽阶段主要分为木霁弘(1989)代表的“魏晋南北朝”说,王力(1980)、刘坚等(1992)、杨永龙(2001)代表的“唐代”说和太田辰夫(1958)代表的“宋代”说。发展阶段主要通过王力(1980)、木霁弘(1989)、吴福祥(1996)、林新年(2004)综述了“过”的虚化过程以及在当时的使用情况。成熟阶段主要包括木霁弘(1989)的“宋代”说和石毓智(2004)、刘坚等(1992)的“元代”说。其次,从句法结构、认知、语义三个角度总结了曹广顺(1995)、俞光中,植田均(1999)、林新年(2004)、彭睿(2009)、李永(2005)、吴云(2004)等对于“过”的语法化机制方面的阐释。二、关于“过”的性质“过”的性质主要分为以黎锦熙(1924)、陆志韦(1951)为代表的“后附副词”说;以杨伯峻(1956)为代表“小品词”说;以王力(1982)为代表“记号”说;以陆宗达,俞敏(1954)、吕叔湘,孙德宣(1956)、龙果夫(1958)、赵元任(1968)、朱德熙(1979)、张静(1980)为代表的“词尾(词缀)”说以及太田辰夫(1958)、胡裕树(1962)、黄伯荣,廖序东(1979)、张志公(1982)为代表“助词”说。三、关于“过”的语法意义“过”的义项划分方面,学界上主要有“一分法”以龙果夫(1958)、胡裕树(1965)为代表和“二分法”以孔令达(1995)、张晓铃(1986A)、刘月华(1988)为代表。在综述“过”的语法意义时,本文以孔令达(1995)等人的“二分法”为标准,总结“过1”和“过2”的语法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分方法。四、关于“过”的相关搭配根据孔令达(1986AB)、刘月华(1988)、张晓铃(1986A)等文献通过谓词性词语和短语两方面综述“过”的相关搭配。各家关于“过”搭配的论述基本相近,只是详略稍有不同。五、关于“过”和“了”的比较根据吕叔湘(1980)、贾双虎(1983)、张谊生(2000)、刘月华(1988)等文献分别综述“过”和“了”的互换与共现关系以及二者语法意义和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此外,本文还对“过”的方言研究、“过”的对外汉语研究以及“过”的专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以期综述更加丰富与全面。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1
§1.关于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  11-18
  1.1 关于“过”的语法化过程  11-16
    1.1.1 动态助词“过”的萌芽阶段  11-13
    1.1.2 动态助词“过”的发展阶段  13-15
    1.1.3 动态助词“过”的成熟(基本使用)阶段  15-16
  1.2 关于“过”语法化机制的阐释  16-18
§2.关于“过”的性质  18-21
  2.1 “后附副词”说  18
  2.2 “小品词”说  18
  2.3 “记号”说  18
  2.4 “词尾(词缀)”说  18-19
  2.5 “助词”说  19-21
§3.关于动态助词“过”的语法意义  21-26
  3.1 一分法  21-22
  3.2 二分法  22-26
    3.2.1 “过_1”和“过_2”  23-25
    3.2.2 “过_1”和“过_2”的区分方法  25-26
§4.关于“过”的相关搭配  26-33
  4.1 能与动态助词“过”搭配的谓词性词语  26-29
    4.1.1 能与动态助词“过”搭配的动词  26-27
    4.1.2 能与动态助词“过”搭配的形容词  27-29
  4.2 能与动态助词“过”搭配的短语  29-33
    4.2.1 能与动态助词“过”搭配的动词性短语  29-32
    4.2.2 能与动态助词“过”搭配的时间状语  32-33
§5.关于“过”与“了”的比较  33-40
  5.1 关于“了”  33-34
  5.2 “过”与“了”的关系  34-36
    5.2.1 “过”和“了”可以互换  34-35
    5.2.2 “过”和“了”可以共现  35-36
  5.3 “过”与“了”的差异  36-40
    5.3.1 语法意义方面  36-37
    5.3.2 结构形式方面  37-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4
后记  44

相似论文

  1. CT机造型设计研究,R197.39
  2. 天镇方言动态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H17
  3.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SO使用情况的语料库分析,H319
  4.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学术语篇中立场副词对比研究,H314
  5. 基于语料库对科技英语次技术词用法的研究,H314
  6. 中国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商务询问信函写作能力研究,H319
  7. 中国内外均衡政策搭配研究,F822.0;F224
  8. 基于语料库的财经文本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H315
  9. 外语学习者写作中的词汇搭配错误研究,H319
  10. “V/A+极/死/透/坏+了”的搭配关系考察及教学研究,H146
  11. 汉字/非汉字文化圈HSK甲级心理动词搭配的语料库研究,H195
  12. 城市旅游电子地图交互式设计研究,P208
  13. 首饰与时装的“联姻”,F426.86
  14. 楚雄彝族服饰特点及应用研究,J523.5
  15.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词汇搭配错误分析,G633.41
  16.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生 “形容词+名词”搭配研究,H319
  17.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高频动词搭配及具体语义关系下句型对比研究,H319
  18. 数据驱动模式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搭配习得研究,H319
  19. 基于语料库对中国军力报告的语义韵研究,H315
  20. 中国学习者国际会议论文中的产出性学术词汇表现,H31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