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督教界”的“助产术”

作 者: 梁卫霞
导 师: 俞吾金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间接沟通 直接沟通 基督教界 助产术 苏格拉底
分类号: B9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涉及神学、哲学、文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但他的思想孕育和产生的深厚背景和精神底蕴是基督教神学,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以及全部著作的宗旨和核心都围绕着基督教神学,因此,本文试图在基督教神学的背景和语境中探讨他的间接沟通学说。本文认为,间接沟通是克尔凯郭尔全部生活、思想、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或风格,他的几乎全部的作品和思想本质上都是与“基督教界”深陷幻象中的人们的一种间接沟通。因此,从间接沟通的角度入手是解读他的思想的一把钥匙。他的间接沟通学说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它是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界”实施的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他的作品和思想的目的就在于对人们进行苏格拉底式的间接的引导、警醒、启发和暗示,帮助人们去除扎根于心中的幻象,选择和占有基督教的真理。 在导论中,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选择从间接沟通的角度来解读和剖析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这个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本文探究的立足点、角度和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创新之处。本文的具体论述分六章展开。第一章梳理和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沟通学说,概述了他对沟通的界定、沟通的要素、类型和媒介,并且着重论述了他的间接沟通的思想,对间接沟通的内涵、性质、间接沟通与直接沟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剖析,并指出生存是他的间接沟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章主要从哲学(苏格拉底和莱辛)和神学(耶稣基督)方面论述了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学说的理论渊源,并且分析了他的间接沟通学说的基督教思想背景。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间接沟通是他的作品的本质特征,并对间接沟通与他的语言风格之间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接下来的三章主要分析了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本质,指出他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沟通。具体来说,第四章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他的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的主要特征是“把人们骗向真理”。克尔凯郭尔的美学作品和思想都具有潜在的宗教意义和目的,都是对基督教真理的一种间接沟通。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的目的是以美学生活的虚幻来警示和提醒人们从沉沦麻木中清醒过来,使他们意识到美学的幻象和虚无,从而把他们骗向基督教的真理。第五章分析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的间接沟通。他的哲学思想的间接沟通主要是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以及丹麦基督教界中的黑格尔主义者们调和基督教和哲学

全文目录


摘要  6-10
导论 间接沟通:解读克尔凯郭尔的一把钥匙  10-17
第一章 克尔凯郭尔的沟通学说  17-37
  第一节 沟通概论  17-27
    (一) 沟通的界定:艺术还是科学?  17-19
    (二) 沟通的要素和类型  19-25
    (三) 沟通的媒介  25-27
  第二节 间接沟通论  27-37
    (一) 间接沟通  27-31
    (二) 间接沟通与直接沟通  31-33
    (三) 间接沟通的“阿基米德点”:生存  33-37
第二章 间接沟通学说的渊源和基督教思想背景  37-66
  第一节 哲学渊源:苏格拉底和莱辛  37-50
    (一) 苏格拉底的典范  37-44
    (二) 莱辛的启示  44-50
  第二节 神学渊源:耶稣基督  50-58
    (一) 克尔凯郭尔与基督教传统  50-54
    (二) 仿效耶稣基督  54-58
  第三节 基督教思想背景  58-66
    (一) 自由派神学的先声:康德、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  59-64
    (二) 浪漫的信仰主义:哈曼和雅可比  64-66
第三章 间接沟通、作品和语言风格  66-95
  第一节 间接沟通与克尔凯郭尔的作品  66-76
    (一) 国内外学术界对克尔凯郭尔作品的解读和诠释  66-70
    (二) 作品的分类、特征和目标  70-76
  第二节 间接沟通与语言风格  76-93
    (一) 假名、心理学实验  77-84
    (二) 喜剧、反讽、幽默  84-87
    (三) 诗、寓言、隐喻  87-93
  附言 间接沟通·修辞学·语言  93-95
第四章 美学思想的间接沟通  95-122
  第一节 “把人们骗向真理”  95-101
    (一) 基督教界是一个巨大的幻象  96-98
    (二) 瑞吉娜——缪斯女神  98-101
  第二节 “非此即彼”和“三境界说”  101-111
    (一) “非此即彼”释义  101-104
    (二) “非此即彼”的宗教寓意  104-106
    (三) “三境界说”及其宗教寓意  106-111
  第三节 一个新的“非此即彼”:《再现》与《恐惧与颤栗》  111-117
    (一) 再现是否可能?  112-114
    (二) 宗教对伦理的悬置  114-117
  第四节 焦虑与罪  117-122
    (一) “焦虑是自由的眩晕”  117-119
    (二) 焦虑与罪  119-122
第五章 哲学思想的间接沟通  122-148
  第一节 基督教与哲学  122-128
    (一) 对“基督教哲学”的批判  123-126
    (二) 基督教的“主观性”  126-128
  第二节 主观真理论  128-137
    (一) 对传统真理观的批判  129-130
    (二) 主观真理:主观性即真理  130-134
    (三) 永恒真理:主观性即非真理  134-137
  第三节 生存沟通论  137-148
    (一) 基督教是一种生存沟通  138-143
    (二) 双重反思  143-145
    (三) 本质的秘密与沉默  145-148
第六章 宗教思想的间接沟通  148-173
  第一节 内在宗教与基督教  148-154
    (一) 内在宗教:悲怆的宗教  148-151
    (二) 基督教:辩证的(悖谬的)宗教  151-154
  第二节 教导谈话  154-161
    (一) “教导谈话”辨析  154-158
    (二) 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实践  158-161
  第三节 安提—克里马库斯的诗意沟通  161-173
    (一) 人的根本处境:绝望  161-165
    (二) 绝望与罪  165-167
    (三) 对基督教界的矫正性的辩护  167-173
结语 从“助产术”到“见证人”  173-177
主要参考文献  177-182
后记  182-183
论文独创性声明  183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83

相似论文

  1. “苏格拉底圈”讨论式教学法在国际学校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195
  2. 哲人与城邦的冲突及出路:柏拉图政治哲学新探,D09
  3. 洞穴中的苏格拉底——从哲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看柏拉图的“洞喻”,B502.232
  4. 《斐多》与《斐德罗》中的“φαpμακov”及苏格拉底问题,B502.232
  5. 柏拉图的诗论研究,I01
  6. 苏格拉底之死与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D920.0
  7.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及实践评价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H319.9
  8. 柏拉图的哲学—教育思想,B502.232
  9. 析《云》中的诗与哲学之争现象,I545
  10. 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B502.231
  11. 伦理的政治化与伦理的哲学化,B82-05
  12.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质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G633.955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质性学生评价研究,G632.3
  14. 柏柆图正义观述评,D095.02
  15. 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G451
  16. 苏格拉底生死哲学研究,B502.231
  17. 苏格拉底人学转向及其当代价值,B502.231
  18. 理性与情感,B82
  19. 卢梭美学与法国革命,B83-095
  20. 文本释读的尝试,B502.232
  21. 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的冲突,B5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基督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