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作 者: 张小建
导 师: 蒋九愚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生死观 异同
分类号: B502.2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6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孔子苏格拉底颇具特色的生死观在中西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在生死问题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非常关注死亡,勇于面对死亡;由于两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还是差异明显,所以他们的生死观也有不同之处。第1章分析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生死的认知。“由生知死”是孔子参悟人生意义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明白生的价值,然后才能懂得死的意义,死是生的意义的延伸。孔子在面对生与死是采取重生哀死的态度。而苏格拉底则持“由死观生”的路线来认识生死,在面对死亡时,视死如归。第2章分析了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超越的观点。孔子以“仁”为立足点,重视的是“礼”和“义”,强调的是道德,关注的是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苏格拉底则借助神灵的暗示,让自己终身在探索、在追求美德的生活,以追求德性的“好生活”,并劝导他人勿“自以为是”。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使灵魂摆脱身体的束缚,只有摆脱身体的灵魂才是纯粹的,灵魂的完善是最重要的,它超越了生活及生命。第3章分析了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人生死观所体现的社会、伦理意义角度不同。孔子注重死亡的群体意义,即其着眼点主要是放在“他人”、群体和社会上。苏格拉底注重死亡的个体意义,即其着眼点主要放在个人的“荣辱”或尊严上。各自在理解人与神的关系上也是有差异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6
引言  6-11
第1章 生死认知论  11-22
  1.1 孔子:重生哀死  11-13
    1.1.1 由生知死  12-13
    1.1.2 关注死亡  13
  1.2 苏格拉底:视死如归  13-19
    1.2.1 认识生死  14-16
    1.2.2 实践生死  16-19
  小结  19-22
第2章 道德超越论与灵魂不朽论  22-29
  2.1 孔子:道德超越论  22-24
    2.1.1 生死的道德价值  22-23
    2.1.2 死亡的超越  23-24
  2.2 苏格拉底:灵魂不朽论  24-27
    2.2.1 灵异的声音  24-26
    2.2.2 灵魂的不朽  26-27
  小结  27-29
第3章 死亡的群体意义与个体意义  29-36
  3.1 孔子:死亡的群体意义  29-30
  3.2 苏格拉底:死亡的个体意义  30-32
  小结  32-36
结语  36-38
参考文献  38-41
后记  41-42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42

相似论文

  1.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2.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3.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G206
  4. 韩国孔子学院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H195
  5.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研究,H195
  6. 海南闽语与普通话常用词汇的异同比较研究,H102
  7. 英汉双关修辞格对比浅析,H15
  8. 百色白话词汇研究,H17
  9. 汉日单音节词“爱”及其复合词的比较研究,H36
  10. 辽金贵族女性社会地位比较研究,K246.1
  11. 歌剧《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J822
  12. 《论语》引《诗》刍议,I206.2
  13. 关于《丰饶之海》和三岛由纪夫的死,I313
  14. 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G206
  15. 越南人信仰中的中越共同神研究,B933
  16. 儒道忧患意识之差异,B82-09
  17. 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研究,B222.2
  18. 孔子礼论探析,B222
  19. 非物质遗产视角下孔子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G122
  20. “向死而生”窥疑生命的价值,I206.2
  21. 生死观视野中《活着》的生与死,I207.4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古代哲学 > 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繁荣和衰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 > 唯心论哲学学派 > 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