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

作 者: 毛天虹
导 师: 刘仲林
学 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科技哲学
关键词: 两种文化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创造
分类号: G1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1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59年,英国科学家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两种文化》。当年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促成了当代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对两种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创造为视角,探讨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文章从介绍两种文化的发展及研究的历程开始,首先介绍了两种文化发展的历史,包括两种文化在历史上经历的萌芽、联合、对峙、科学主义思潮到两种文化的沟通和交融局势。接着介绍了关于两种文化研究的进程,包括最初斯诺的“两种文化”、萨顿的“新人文主义”、布罗克曼的“第三种文化”和凯利的“第三种文化”。最后介绍了与两种文化发展有关的国内外历史事件。接着阐述了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及创造的内涵。首先阐述了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的特性,科学文化的概念和科学精神。然后阐述了人文文化的概念和人文精神。最后讨论了各种创造定义,为展开论述主题奠定基础。接下来,论文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及创造境界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在创造成果部分,阐述了检验创造成果的三个主要标准:形式逻辑分析、实践标准和审美标准。在这三个标准中形式逻辑和实践标准主要以科学文化为知识背景,而审美标准更多的是以人文文化为知识背景。在检验创造的成果从初步成果到明晰成果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交融,三个检验标准共同起作用,使创造成果从初步走向明晰。在从创造过程来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的部分中,首先介绍了沃勒斯(G.Wallas)的创造四阶段说。然后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创造过程中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首先是从隐性知识着眼,在整个创造的四个过程中,隐性知识作用于整个过程尤其是准备、孕育到豁朗阶段。而对于个人来说,完整的隐性知识储备当包括科学与人文两部分。其次,从创造过程的创造思维来说,创造思维是概念思维(形式逻辑)和意象思维(审美逻辑)交织在一起的。而概念思维对应着科学文化显性部分,意象思维对应着人文文化显性部分。因此,在整个创造过程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该是交织在一起的。然后是从创造境界来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首先阐述了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接着阐述了梁先生的创造分为“”成物、“成己”两面的思想,指出在创造的境界层而言,真正的创造是“成物”、“成己”相结合的。成物是物质的层面,而成己则达到了境界的层面,是个体在整个创造过程中整体能力的一种提升。达到这种境界的提升,整体性的提高是需要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因此从创造境界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也应当是交织在一起的。最后阐述了创造视角下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按照创造成果、过程及境界三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审美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诚信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全文在前人对两种文化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创造实践为视角来研究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视角较为独特。第二,全文以创造的三维立体定义——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三个层面论述两种文化交融,内容新颖,结构清晰。第三,全文在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三个层面论述两种文化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分析了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益的几种教育。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1章 绪论  13-17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3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4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15
  1.4 创新之处和难点问题  15-17
第2章 两种文化的发展及研究的历程  17-32
  2.1 两种文化发展的历史  17-19
    2.1.1 两种文化在人类文明早期分化的萌芽状态  17
    2.1.2 两种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联合状态  17
    2.1.3 两种文化在15世纪时期的对峙状态  17-18
    2.1.4 19世纪中期的科学主义思潮  18-19
    2.1.5 20世纪中期以后的两种文化发展趋势  19
  2.2 两种文化研究的进程  19-26
    2.2.1 斯诺的"两种文化"  19-22
    2.2.2 萨顿的"新人文主义"  22-24
    2.2.3 布罗克曼的"第三种文化"  24-25
    2.2.4 凯利的"第三种文化"  25-26
  2.3 与两种文化发展有关的国内外历史事件  26-32
    2.3.1 索卡尔事件  27-28
    2.3.2 科学大战  28-29
    2.3.3 科玄之战  29-32
第3章 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创造的内涵  32-49
  3.1 文化  33-34
  3.2 科学文化  34-42
    3.2.1 科学的概念  34-36
    3.2.2 科学的特性  36-38
    3.2.3 科学文化  38-39
    3.2.4 科学精神  39-42
  3.3 人文文化  42-46
    3.3.1 人文精神  43-46
  3.4 创造的内涵  46-49
第4章 从创造成果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49-64
  4.1 创造成果的检验标准  49-52
    4.1.1 形式逻辑标准  49-50
    4.1.2 实践检验  50
    4.1.3 审美标准  50-52
  4.2 科学创造史上审美思想的历史演进  52-57
  4.3 科学美的特征  57-59
    4.3.1 和谐  57-58
    4.3.2 简单  58
    4.3.3 对称  58
    4.3.4 新奇  58-59
  4.4 审美在创造成果中的作用与例证  59-63
  4.5 创作成果检验标准与两种文化交融  63-64
第5章 从创造过程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64-75
  5.1 创造过程  64-66
  5.2 创造过程中两种文化的融合  66-75
    5.2.1 从创造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看科学人文融合  66-70
      5.2.1.1 内隐认知与隐性知识优先性  66-67
      5.2.1.2 隐性知识的特征  67-69
      5.2.1.3 隐性知识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69-70
    5.2.2 从创造思维看科学人文融合  70-75
第6章 创造境界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75-86
  6.1 人生的意义  75-77
  6.2 创造的成物成己  77-78
  6.3 成己在创造中的意义  78-79
  6.4 "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79
  6.5 成物成己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79-81
  6.6 成物成己的启示  81-86
    6.6.1 "皮尔当人"(Pitdown man)骗局  81-83
    6.6.2 日本的系列造假事件  83-84
    6.6.3 我国的科技造假现象  84-86
第7章 两种文化交融与创新人才培养  86-104
  7.1 从创造成果看创新人才培养  86-91
    7.1.1 审美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86-89
    7.1.2 科学审美教育的途径  89-91
  7.2 从创造过程与隐性知识看创新人才培养  91-93
  7.3 从创造境界看创新人才培养  93-104
    7.3.1 传统文化教育  94-97
    7.3.2 诚信教育  97-104
总结与展望  104-107
参考文献  107-11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13-114
致谢  114

相似论文

  1.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2.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3.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F426.92
  4. 人—环境匹配度对职员创造性的影响研究,B849
  5. 教育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G40-059.1
  6. 基于脑的美术课堂中创造力培养研究,G633.955
  7. 服装设计开发流程管理与创造力关系研究,TS941.2-4
  8. 先秦人性论再探,B222
  9. 对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20-4
  10. 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大班主题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问题,G613.6
  11.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索,G633.955
  12. 知识创造理论在通信软件新版本研发中的应用研究,F426.672
  13. 上海高密度集散区的环境设施研究,TU99
  14. 浅析“建筑创造力”的来源与实现,TU986.4
  15. 论中国文学书籍封面设计艺术的意境创设,J524
  16. 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H059
  17. 口译输出实证研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H059-4
  18. 科学文化发展机制研究,G322
  19.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分析,F753.1
  20. 关于标准中专利权滥用的法律问题研究,D923.42
  21. 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F27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