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临床优化方案研究

作 者: 佘世锋
导 师: 许能贵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穴位贴敷 慢性胃炎 胃痛病 临床优化方案 脾胃湿热证
分类号: R244.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运用简便易行,疗效明确显著。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对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如药物的选择、辅料的选择等关键问题无系统研究及解决方案,造成结果可比性不强,多局限于经验的总结。本研究首次将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整个过程分解开来,分成对疗效造成影响的六个因素,针对此六个因素,将整个研究分成六个临床试验,每个临床试验在三个试验组中统一其它五个因素,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试验,可以在避免其它五个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确定出该试验因素的最佳方案。最后将结论中最佳的六个方案统一就形成临床优化方案。影响疗效的六个因素具体为:药物的选择、穴位的选择、敷贴持续时间、具体的疗程、辅料的运用、透皮促进剂的运用。按此形成六个临床试验。试验一:目的:比较最常用的三组敷贴药物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9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毕拔为主药物组,组2为黄连为主药物组,组3为栀子为主药物组。在所有病人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的同时,三个组的病人按组别不同给予不同药物进行穴位敷贴。从安全性指标、疗效性指标、临床症状积分以及中医生存质量等综合评价方案去评估三个组病人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对于“症状总分”,组1和组2、组2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2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除了“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外,组1和组2、组1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2、组3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1。结论:第二组:黄连、木香、元胡、栀子(1:1:1:1)的疗效是最佳的。试验二:目的:比较常用的三组敷贴穴位组成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4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神阙为主穴位组,组2为梁门为主穴位组,组3为中脘为主穴位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对于“症状总分”和“胃痛”,组3和组1、组3和组2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3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组3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1和组2。结论:第三组:(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合谷)的疗效是最佳的。试验三:目的:比较常用的三种不同敷贴持续时间取得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2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敷贴2小时组,组2为敷贴4小时组,组3为敷贴12小时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组1和组2、组1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细1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组1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2和组3。对“生理领域”和“社会领域”,通过治疗后,组1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2和组3。所以第一组的疗效好。结论:第一组:敷贴持续时间2小时的疗效是最佳的。考虑存在最佳诱导期和半衰期,敷贴时间长使穴位产生疲劳而降低疗效。试验四:目的:比较三种常用的不同敷贴疗程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6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敷贴2周组,组2为敷贴4周组,组3为敷贴6周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组2、组3改善的分数高于组1。两组之间无差异,但都优于第一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组2、组3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1。但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组2和组3效果好,无显著差异。组2的疗程是4周,组3的疗程是6周,治疗时间长短不同,但疗效接近,所以选择在实际临床中选用短疗程的组2,疗程4周。考虑有口服西药和中药汤剂的基础治疗,该推荐疗程只适用于联合治疗。试验五:目的:比较三种常用的辅料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7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姜汁组,组2为黄酒组,组3为醋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比较,组1和组2、组1和组3都有差别。通过治疗后,组1改善的分数是最高的。通过PRO量表评分比较,通过治疗后,组1改善的PRO分数高于组2和组3。结论:在姜汁、黄酒、醋做为辅料的比较中,姜汁的效果是最佳的。考虑姜汁可和胃止呕,作为辅料又可缓解黄连和栀子苦寒,免伤胃气。试验六:目的:比较三种常用透皮促进剂的疗效,选出最佳者。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病例分为三个试验组,组1为川芎提取物组,组2为丁香挥发油组,组3为薄荷醇组。余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同试验1。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积分项目和PRO量表的评分差值比较,得到所有的P值都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组改善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川芎提取物、丁香挥发油、薄荷醇为透皮促渗剂的试验中。三个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考虑黄连和姜汁本身就有一定促渗作用,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5
引言  15-17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7-26
  1 历史沿革  17-18
  2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18-20
    2.1 传统中医对穴位敷贴疗法的作用机理的认识  18
    2.2 现代医学对穴位敷贴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  18-20
  3 穴位贴敷疗法的特点  20
    3.1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  20
    3.2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20
    3.3 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20
    3.4 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20
    3.5 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20
  4 影响穴位贴敷疗效的主要因素的文献研究  20-23
    4.1 穴位选择  20-21
    4.2 药物选择  21
    4.3 药物的制备  21-22
    4.4 透皮促进剂的应用  22-23
    4.5 穴位贴敷的总疗程  23
    4.6 贴敷持续时间  23
  5 预期分析  23-24
  6 结语  24-26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6-76
  1 研究目的  26
  2 病例来源及选择  26
  3 疗效评价  26
  4 盲法实施  26
  5 质量控制  26
  6 伦理学问题  26-27
  7 技术路线  27-28
  8 临床研究流程图  28-29
  9 数据管理与分析  29-30
  临床试验(一)——敷贴药物组成的选择  30-38
    1 研究目的  30
    2 患者的选择和退出  30-31
      2.1 西医诊断标准  30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0-31
      2.3 纳入标准  31
      2.4 排除标准  31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31
      2.6 随机分组设计  31
    3 治疗方案  31-32
      3.1 基础治疗方案  31-32
      3.2 穴位敷贴治疗(根据组别不同采用不同药物敷贴)  32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32-33
      4.1 临床症状评价  32
      4.2 生存质量评价  32-33
      4.3 安全性指标  33
    5 结果与分析  33-37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33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33-35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35-37
    6 结论  37-38
  临床研究(二)——敷贴穴位的选择  38-45
    1 研究目的  38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38-39
      2.1 西医诊断标准  38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8-39
      2.3 纳入标准  39
      2.4 排除标准  39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39
      2.6 随机分组设计  39
    3 治疗方案  39-40
      3.1 穴位敷贴治疗(比较常用敷贴穴位组的疗效,选出最佳者)  39-40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40
      3.3 西药治疗方案  40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0-41
      4.1 临床症状评价  40
      4.2 生存质量评价  40-41
      4.3 安全性指标  41
    5 结果与分析  41-44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41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41-43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43-44
    6 结论  44-45
  临床试验(三)——敷贴持续时间的确定  45-53
    1 研究目的  45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45-46
      2.1 西医诊断标准  45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5-46
      2.3 纳入标准  46
      2.4 排除标准  46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46
      2.6 随机分组设计  46
    3 治疗方案  46-47
      3.1 穴位敷贴治疗  46-47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47
      3.3 西药治疗方案  47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7-48
      4.1 临床症状评价  47
      4.2 生存质量评价  47-48
      4.3 安全性指标  48
    5 结果与分析  48-52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48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48-50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50-52
    6 结论  52-53
  临床试验(四)——具体疗程的确定  53-61
    1 研究目的  53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53-54
      2.1 西医诊断标准  53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53-54
      2.3 纳入标准  54
      2.4 排除标准  54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54
      2.6 随机分组设计  54
    3 治疗方案  54-55
      3.1 穴位敷贴治疗(比较敷贴疗程的长短,选出最佳者)  54-55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55
      3.3 西药治疗方案  55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55-56
      4.1 临床症状评价  55
      4.2 生存质量评价  55-56
      4.3 安全性指标  56
    5 结果与分析  56-60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56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56-58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58-60
    6 结论  60-61
  临床试验(五)——确定运用何种辅料  61-69
    1 研究目的  61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61-62
      2.1 西医诊断标准  61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61-62
      2.3 纳入标准  62
      2.4 排除标准  62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62
      2.6 随机分组设计  62
    3 治疗方案  62-63
      3.1 穴位敷贴治疗(比较敷贴药物的配制过程中选择出最佳的辅料)  62-63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63
      3.3 西药治疗方案  63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63-64
      4.1 临床症状评价  63
      4.2 生存质量评价  63-64
      4.3 安全性指标  64
    5 结果与分析  64-68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64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64-66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66-68
    6 结论  68-69
  临床试验(六)——确定运用何种透皮促进剂  69-76
    1 研究目的  69
    2 患者的选择和分组  69-70
      2.1 西医诊断标准  69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69-70
      2.3 纳入标准  70
      2.4 排除标准  70
      2.5 患者的退出和终止  70
      2.6 随机分组设计  70
    3 治疗方案  70-71
      3.1 穴位敷贴治疗  70-71
      3.2 中药汤剂给药方案  71
      3.3 西药治疗方案  7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71-72
      4.1 临床症状评价  71
      4.2 生存质量评价  71-72
      4.3 安全性指标  72
    5 结果与分析  72-75
      5.1 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72
      5.2 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72-74
      5.3 PRO量表评分比较  74-75
    6 结论  75-76
第三部分 讨论  76-81
  1 对穴位贴敷疗法机理的认识  76
  2 对影响穴位贴敷疗效的关键问题的分析  76-80
    2.1 对疗效最佳药物组成的分析  76-77
    2.2 对于疗效最佳穴位组成的分析  77-78
    2.3 对于每次敷贴的持续时间的分析  78-79
    2.4 对于敷贴的具体疗程分析  79
    2.5 对于辅料的运用  79-80
    2.6 对于透皮促渗剂  80
  3 对于穴位敷贴疗法安全性分析  80
  4 不足与展望  80-81
第四部分 结语  81-82
参考文献  82-86
附录  86-97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7-98
致谢  98

相似论文

  1. 许彭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研究,R249.2
  2. 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R272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调查,R181.3
  4. 慢性胃炎病症结合模型大鼠与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R-332
  5. 西北燥证与慢性胃炎相关性病例对照研究,R259
  6. 穴位贴敷对CIA大鼠血清IFN-γ、IL-4含量及Th1/Th2的比值影响的实验研究,R244.9
  7.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循证评价,R244.9
  8. 中西医结合择时给药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R573.3
  9. 加味桑白皮膏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R259
  10.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咽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R276.1
  11. 基于数据挖掘的脾胃湿热证辩治规律研究,R256.3
  12. 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R259
  13. 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R272
  1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童鼾眠的临床观察,R272
  15. 辨证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临床观察,R272
  16. 辨证穴位贴敷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R244.9
  17.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性胃炎的诊断价值,R573.3
  18. 芎桂散穴位贴敷辅助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R259
  19. 三伏天前与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R244.9
  20. 中药脊舒系列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R259
  21. 王氏连朴饮对脾胃湿热证大鼠HPA轴相关指标及白细胞介素影响的实验研究,R28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中医治疗学 > 外治法(物理疗法) > 其他外治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