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

作 者: 何春年
导 师: 肖培根;彭勇
学 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专 业: 生药学
关键词: 芍药属 药用植物亲缘学 化学成分 芪类 次生代谢产物
分类号: R28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芍药科(Paeoniaceae)系单属科,由芍药属(Paeonia)从毛茛科(Ranunculacea)独立而来。芍药属约35种,划分为3个组,即牡丹组、北美芍药组和芍药组,中国是芍药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分化发展及多样性中心,特别是其中的牡丹组为我国特有植物。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芍药属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阐明该属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种间关系,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我们首先在对牡丹种子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国产芍药属主要药用植物种子的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布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其化学分类学意义;通过快速色谱分析白芍、赤芍和牡丹皮的指纹特征,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三味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三味药材药性的差异与化学成分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并详细对芍药属牡丹组和中国产芍药组植物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化学分类学探讨,揭示芍药属植物根部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特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芍药属(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关系,同时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对牡丹种子资源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对牡丹(P.suffruticosa)种子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初步分离,结合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牡丹成熟种子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了其中31个化学成分,其中芪类成分11个,分别为:Resveratrol (E)-form (1)、Resveratrol (Z)-form (2)、trans-ε-Viniferin (3)、cis-ε-Viniferin (4)、Suffruticosol A (5)、Suffruticosol B (6)、Suffruticosol C (7)、Gnetin H (8)、cis-Gnetin H (9)、trans-Suffruticosol D (10)和cis-Suffruticosol D (11);单萜苷类11个,分别为:6’-O-β-D-葡萄糖芍药内酯苷(18)、芍药苷(19)、氧化芍药苷(21)、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 (22)、8-去苯甲酰芍药苷(23)、8-Debenzoylpaeonidanin (24)、Debenzoyl albiflorin (26)、Pyridylpaeoniflorin (27)、Piperitone-4-en-9-O-β-D-glucopyranoside (28)、1-O-β-D-Glucopyranosylpaeonisuffrone(29)和芍药内酯苷(31);黄酮类4个,分别为:芹菜素(13)、木犀草素(14)、槲皮素(15)和山萘酚(16);其他类5个,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2)、苯甲酸(17)、1-O-α-D-乙基甘露糖苷(20)、蔗糖(25)和1-O-β-D-对羟基苯甲酰葡萄糖苷(30)其中是9、10、11、22、27和28是新化合物,其余有3个为本属植物首次分离得到,有9个为本种植物首次分离得到。另外,对其中10种芪类化合物(1,3-11)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清除DPPH自由基和诱导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均具有适度的活性,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会在抗癌、抗衰老、抗炎中发挥作用。在上述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采用HPLC-DAD技术分别建立了同时测定10种芪类(化合物1、3-11)和8种苷类(化合物18、19、21、22、27、28、30和31)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芍药属植物种子46份样品(其中牡丹组32份,6种4变种1杂种;芍药组14份,3种)进行了含量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对芍药属的植物的化学分类学进行了探讨。首次对牡丹、凤丹和芍药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化合物1、3-11、19和22)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在种子生育期内呈明显规律性,10种芪类化合物在种子近成熟时(8月)才大量合成,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 (22)与芍药苷(19)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在对种子部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HPLC技术对传统药用部位根/根皮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首先采用HPLC整体柱快速分析比较了白芍、赤芍和牡丹皮三味药材共81份样品的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数据处理软件比较他们的相似度,建立了色谱图谱共有模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三味药材能够很好地区分,在指认了13种常见主要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比较了影响他们异同的物质基础。首次利用HPLC-DAD方法对中国产芍药属植物52份样品(其中牡丹组8种29份样品,芍药组共有6种23份样品)根部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全面分析,分别建立了牡丹组和芍药组植物的色谱图谱共有模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两组植物进行了比较,两组植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区分,指认了15种常见主要化学成分,比较影响他们异同的物质基础,对芍药属的化学分类学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还对芍药属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分析方法等,并对芍药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和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探讨。

全文目录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4-5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前言  9-13
第一章 芍药属相关文献综述  13-76
  第一节 芍药属系统分类、地理分布与分布格局的形成  13-19
  第二节 芍药属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  19-63
  第三节 芍药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概况  63-72
  参考文献  72-76
第二章 牡丹种子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76-114
  第一节 研究结果  77-81
  第二节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81-96
  第三节 实验部分  96-98
  第四节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98-109
  第五节 牡丹种子主要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09-111
  参考文献  111-114
第三章 芍药属植物种子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114-155
  第一节 HPLC-DAD法同时测定芍药属植物种子中10种芪类化合物的含量  114-134
  第二节 HPLC-DAD法同时测定芍药属植物种子中8种苷类化合物的含量  134-148
  第三节 牡丹和芍药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148-155
第四章 白芍、赤芍和牡丹皮化学成分快速分析比较研究  155-169
  一、仪器与材料  155-158
  二、实验溶液的制备  158
  三、色谱条件  158-159
  四、方法学验证  159-160
  五、HPLC图谱数据处理  160
  六、实验结果  160-167
  七、讨论  167-168
  参考文献  168-169
第五章 芍药属主要药用植物根部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69-187
  一、仪器与材料  169-171
  二、实验溶液的制备  171-172
  三、色谱条件  172
  四、方法学验证  172
  五、HPLC图谱数据处理  172-174
  六、实验结果  174-185
  七、讨论  185-186
  参考文献  186-187
第六章 芍药属植物亲缘学讨论  187-201
  第一节 芍药属植物的化学亲缘关系讨论  187-195
  第二节 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讨论  195-199
  参考文献  199-201
全文总结  201-203
致谢  203-205
作者简介  205-207
附图目录  207-208
附图  208-234
2010年毕业生在校已发、拟发论文登记表  234-236

相似论文

  1. 南海多室草苔虫和脆灯芯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R284
  2.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X172
  3. 我国烤烟烟叶果胶、纤维素含量分布特点及对评吸品质的影响,S572
  4.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5.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6.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S572
  7. 烤烟密集烘烤关键工艺条件优化研究,TS44
  8. 不同移栽期的气候生态因素对烤烟品质及成熟烟叶组织结构的影响,S572
  9. 曲靖清香型烤烟风格形成的土壤因素和烟叶品质特点分析,S572
  10. 曲靖烟区气候因素的数量特征及区域划分,S572
  11. 芜菁子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R284
  12. 羽裂莛子藨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R284
  13. 小桃儿七的化学成分研究,R284
  14. 暗紫贝母药用有效成份提取工艺及化学成份的研究,TQ461
  15. 粉尘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研究,R131
  16. 裂苞铁苋菜和紫芫花的化学成分与活性研究,R284
  17. 蓝布正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R29
  18. 三倍体罗汉果生物学特征及其无籽果实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S668.9
  19. 一种芳香植物配方提取物的减肥功效和化学成分研究,R284
  20. 中国南海海底柏柳珊瑚及豆荚软珊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R284
  21. 椪柑籽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TS225.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材 > 各类药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