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作 者: 王永学
导 师: 刘宗华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玉米 抗倒伏 植株性状 茎秆化学成分 产量 品质
分类号: S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倒伏是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低劣,同时严重阻碍机械化收获的进程。目前玉米生产上以密植型品种为主,但由于种植过密以及受各种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玉米倒伏呈现增加趋势,产量损失惨重。然而,玉米的抗倒伏性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为了探明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抗倒伏遗传改良和抗倒伏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不同杂种优势群的4个玉米自交系为父本,以15个自选系为母本,按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60个杂交组合, 2008、2009年在郑州种植杂交种及其亲本,对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等植株性状进行配合力、相关、通径、主成分、杂种优势分析,对茎秆化学成分进行配合力效应和相关分析,并研究了倒伏率与玉米籽粒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节间长度、茎粗、穗上叶片数、叶夹角、入土根条数)中,父母本各自之间的配合力效应、父本×母本互作效应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是特殊配合力的8.9578~149.1815倍,表明在抗倒伏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基因的加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在本研究材料中,4个父本中,郑58抗倒伏性最好;15个母本中,各个自交系各具优缺点,但以来自同一基础群体的M1~M5尤其是M4抗倒伏性表现优异;60个杂交组合中,M1×郑58表现较好。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倒伏率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叶夹角呈正相关,且与穗位高、节间长度有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r=0.5139),与茎秆强度、茎粗、入土根条数、穗上叶片数呈负相关,除穗上叶片数外,其它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位高、茎秆强度、入土根条数的直接效应较大,可以进行直接选择,株高、节间长度、茎粗、穗上叶片数、叶夹角的直接效应较小,不适宜直接选择。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PIN1茎秆强度(0.3438)、茎粗(-0.3372)、入土根条数(0.3129)的特征向量较大,第二主成分PIN2株高(-0.4759)、穗位高(-0.3744)、穗上叶片数(0.5521)特征向量较大,第三主成分PIN3叶夹角(0.8853)特征向量较大。PIN1越大,茎秆强度越大,但株高、穗位高增大,茎粗变小,加大倒伏的风险。PIN2的正向选择克服株高、穗位高增加的风险,增加穗上叶片数。PIN3的负向选择虽然能减小叶夹角,使株型紧凑,但会降低茎秆强度、增加穗位高,所以选择应适度。4、除叶夹角的中亲优势与超亲优势以及茎粗、穗上叶片数的超亲优势为负值外,其它各性状的中亲优势与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效应;由亲本来预测杂种F1的表现,株高、茎秆强度、节间长度、穗上叶片数、叶夹角等性状以中亲值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效果较好,而穗位高、茎粗、入土根条数等性状以最优亲本作为自变量效果较好。5、除茎秆粗蛋白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是特殊配合力方差的1.6989~7.4859倍,表明在茎秆化学成分的遗传中,基因的加性作用更为重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倒伏率与茎秆粗纤维素、可溶性糖、粗蛋白呈负相关,且与粗纤维素、可溶性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30、-0.4849。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倒伏率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穗粒重均呈负相关,且与百粒重、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尽管倒伏率与籽粒粗淀粉、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的负相关系数未达显著水平,可能是倒伏发生较晚的缘故,但相关趋势表明倒伏不仅明显降低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同时影响了籽粒品质。7、抗倒伏植株性状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呈显著正相关,行粒数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即降低株高、穗位高,增加茎粗,可以提高抗倒性,但会降低产量,因此,在进行选择时应采用适当的选择压,各性状指标应该设置合理,兼顾抗倒性和产量之间的协调。

全文目录


致谢  4-9摘要  9-111 文献综述  11-25  1.1 倒伏类型的划分  11  1.2 倒伏对玉米的危害  11-12    1.2.1 倒伏减少玉米产量、降低玉米品质  11-12    1.2.2 倒伏影响玉米的生理活动  12    1.2.3 倒伏容易引发玉米病害  12    1.2.4 倒伏使田间管理复杂化  12    1.2.5 倒伏阻碍机械化收获  12  1.3 影响倒伏的因素  12-17    1.3.1 品种  12-15      1.3.1.1 植株形态  12-13      1.3.1.2 茎秆理化结构  13-14        1.3.1.2.1 茎秆的物理结构  13        1.3.1.2.2 茎秆的化学成分  13-14        1.3.1.2.3 茎秆的质量性状  14      1.3.1.3 植株根系  14-15    1.3.2 自然条件  15    1.3.3 田间管理  15-17      1.3.3.1 肥料施用  15-16      1.3.3.2 种植密度  16      1.3.3.3 病虫害  16      1.3.3.4 其它因素  16-17  1.4 抗倒伏研究方法  17-19    1.4.1 利用自然条件,调查倒伏率  17    1.4.2 人工创造条件诱发倒伏,调查田间倒伏株率  17    1.4.3 风洞试验  17    1.4.4 作物抗倒性的力学测定  17-19      1.4.4.1 茎秆垂直压碎强度和茎秆硬皮穿孔强度  17      1.4.4.2 茎秆抗拉弯强度测定  17-18      1.4.4.3 茎秆横向折断强度测定  18      1.4.4.4 茎秆弹性测定  18      1.4.4.5 根拔力测定  18      1.4.4.6 根强度的测定  18      1.4.4.7 茎秆和根强度测定的时期及部位  18-19    1.4.5 植株抗倒性的形态指标测定  19    1.4.6 作物抗倒性的解剖学研究方法  19    1.4.7 作物抗倒性的化学研究方法  19  1.5 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与改良  19-21    1.5.1 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19-20    1.5.2 玉米根系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20    1.5.3 玉米抗倒伏性状与轮回选择  20-21  1.6 抗倒伏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21  1.7 抗倒伏分子生物学研究  21-23  1.8 玉米抗倒伏育种  23-25    1.8.1 玉米抗倒伏育种材料  23-25    1.8.2 杂交组合组配  252 引言  25-263 材料与方法  26-27  3.1 试验材料  26  3.2 试验设计  26-27  3.3 性状调查与数据处理  274 结果与分析  27-51  4.1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27-33    4.1.1 亲本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27-30    4.1.2 杂交组合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30-32    4.1.3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茎秆强度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32-33      4.1.3.1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32-33      4.1.3.2 不同生育时期茎秆强度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33  4.2 与倒伏有关的玉米植株性状分析  33-44    4.2.1 玉米植株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33-34    4.2.2 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配合力效应分析  34-40      4.2.2.1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34-36      4.2.2.2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6-40    4.2.3 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0-41    4.2.4 植株性状间的通径分析  41-42    4.2.5 植株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42    4.2.6 植株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42-43    4.2.7 玉米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43-44      4.2.7.1 玉米植株性状杂种优势  43-44      4.2.7.2 亲本与杂种F1 植株性状优势率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44  4.3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分析  44-49    4.3.1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配合力方差分析  44-45    4.3.2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配合力效应分析  45-48      4.3.2.1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45-46      4.3.2.2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46-48    4.3.3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与倒伏率的关系  48-49    4.3.4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的遗传力分析  49  4.4 抗倒伏性状与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49-51    4.4.1 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49    4.4.2 倒伏率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49-51    4.4.3 倒伏率与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515 结论与讨论  51-54  5.1 植株性状与倒伏率的关系  51  5.2 玉米茎秆质量相关性状与倒伏率的关系  51-52  5.3 抗倒伏性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52  5.4 倒伏对品质的影响  52  5.5 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改良  52-53  5.6 进一步工作  53-54参考文献  54-61Abstract  61-62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罗非鱼片的超临界CO2干燥特性研究,TS254.4
  3.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4.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5.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6.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7.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8. 赤芍商品药材调查及品质评价研究,R282.71
  9.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10. 红曲米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研究,TS251.65
  11. 米粉品质改良研究,TS213.3
  12.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13.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14.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15.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16.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17.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18.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19.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20. 齿果酸模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特性评价,TS255.7
  21.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