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作 者: 肖芳
导 师: 李安增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农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境遇 挑战 对策
分类号: D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这个超大社会是以农村为主体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整个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农村社会无疑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域,农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受众,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困难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实现大众化。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崭新而富有挑战的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理论方面,它不但是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进一步精细化和深入化。在实践方面,它是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开始了它的大众化进程。正是在这种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掌握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并成就了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然而,在不同的历史境遇和客观环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和推进路径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在当代中国也是如此,真切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这一独特的历史境遇及农村社会这一特定的现实场域,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策略,是本文开展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本文系统论述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七个主要问题:导言部分,分析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对象、思路和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为指导,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架构和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在廓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学理分析;同时,明确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来源和研究工具。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起点。第二章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大战略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回顾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做出了总结,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历史起点。第四章考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的境遇,分析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形势。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方面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农村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支撑和重要部分。第五章从农村社会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个角度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力化面临的外部和内部挑战进行客观分析,明确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难和着力点。第六章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几点思考,围绕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的双向互动,从环境基础的再造、理论建设的完善、传播模式的确立、传播路径的选择、传播机制的构建五个方面来具体探讨如何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本文的落脚点。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创新成果只有不断地掌握广大农民,才能发挥出科学理论的巨大力量,真正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党推进当代中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导言  11-18
  一、问题的缘起  11-12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11
    (二) 推动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  11-12
  二、研究现状评析  12-16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12-15
    (二) 关于农村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及农民心理等的研究  15-16
  三、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16
    (一) 研究对象  16
    (二) 研究思路  16
    (三) 研究目标  16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6-18
    (一) 研究方法  16-17
    (二) 创新之处  17-18
第一章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角度审视  18-33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架构  18-23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读  18-21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21-22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  22-23
  二、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分析  23-25
    (一)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解读  23-24
    (二)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界定  24-25
    (三)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界定  25
    (四)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介  25
    (五)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  25
  三、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  25-33
    (一)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26-29
    (二)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工具  29-33
第二章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  33-43
  一、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3-39
    (一)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33-37
    (二)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  37-39
  二、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39-43
    (一) 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39-40
    (二) 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40-43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  43-59
  一、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  43-54
    (一)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探索  43-51
    (二)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51-53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53-54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54-59
    (一) 必须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  55-56
    (二) 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符合农民习惯  56-57
    (三) 必须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  57-59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境遇  59-84
  一、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59-65
    (一) 全球化与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9-60
    (二) 社会转型与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0-63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3-65
  二、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条件  65-74
    (一) 农村政治生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5-68
    (二) 农村经济生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8-70
    (三) 农村思想文化生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70-74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现实境遇  74-84
    (一) 农民认知、理解、认同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证研究  74-81
    (二) 农民认知、理解、认同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的相关性分析  81-83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中的影响度  83-84
第五章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84-96
  一、农村特定场域和惯习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与排斥  84-92
    (一) 农村经济环境对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牵制  84-85
    (二) 农村权力系统在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失衡与错位  85-88
    (三) 农村腐朽落后文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抗拒  88-90
    (四) 农民思想文化和心理的特质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排斥  90-92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问题不利于走进农村  92-96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非彻底性,难以吸引农民  92-93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机制单一,难以走进农民  93-94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低效能性,难以取信于农民  94-96
第六章 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96-135
  一、再造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基础  96-105
    (一) 力促农村经济发展  96-99
    (二) 平衡农村权力结构  99-102
    (三) 再造农村内部的非正式制度  102-105
  二、完善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建设  105-110
    (一) 构建符合农村需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  105-107
    (二) 组建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队伍  107-110
  三、确立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  110-124
    (一) 确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互动式传播理念  110-114
    (二) 构建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体的传播平台  114-115
    (三) 构建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为一体的传播网络  115-121
    (四) 强化意见领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121-124
  四、选择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124-129
    (一) 宣传教育  124-126
    (二) 政策保障  126-127
    (三) 利益引导  127-128
    (四) 典型示范  128-129
  五、建构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  129-135
    (一) 领导管理机制  129-131
    (二) 民情调研和援助保障机制  131-132
    (三) 监督评价机制  132-135
结语  135-137
参考文献  137-143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43-144
致谢  144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3.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4.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5.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6.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7.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8.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9.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10. 农村环境侵权行为行政救济研究,D922.68
  11.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12.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13.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14.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15.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16.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17. 中学生作文非智力因素分析,G633.3
  18.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19. 高考数学压轴题背景溯源分析及其备考教学研究,G633.6
  20.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21. 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