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研究

作 者: 徐玲玲
导 师: 吴林海
学 校: 江南大学
专 业: 食品贸易与文化
关键词: 食品可追溯体系 消费者行为 食品安全 Interval Censored模型 江苏
分类号: F20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3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理论研究和全球经验表明,食品可追溯体系具有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功能,已成为全球性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三鹿奶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再次凸显在中国推广和普及食品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然而,食品可追溯体系非常复杂,涉及众多的行为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元主体”。而消费者是可追溯食品的使用主体,其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态度和支付意愿等消费行为本质地决定了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动力、层次,内在地规定了可追溯食品的市场需求,深刻地影响着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和政府的制度安排。可见研究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消费者行为在中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因此,在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背景下,研究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消费经济学理论,研究消费需求对食品供应链体系中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并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全部目的。本文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层面来展开。在理论层面,本文力求运用消费经济学、消费行为学和信息不对称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遵循消费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食品消费的特殊性与我国目前食品消费环境的基本特征出发,努力研究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的普遍规律。在实证层面,主要以江苏省城市消费者为例,在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态度、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上系统地实证了消费者可追溯食品的消费行为与主要特征,创新性地运用Interval Censored模型研究了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额外价格支付水平的因素,并试图提出了引导消费者行为和有效促进与支持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与普通商品的消费特征相一致,可追溯食品的消费行为受消费者个体特征、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等因素约束,但可追溯食品的消费者行为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和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潜在需求;消费者对食品的认证信息、品种来源信息以及生产环节的卫生信息需求非常迫切;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接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因素不尽相同;(2)可追溯食品的消费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尽相同的特点,经济不发达地区,影响消费者支付水平的显著性因素只有收入;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起主要影响因素的同时,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对可追溯食品的态度和学历显著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在经济发达地区,决定消费者支付高水平额外价格的因素主要是更高的收入水平和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要度。(3)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支撑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法规极少,难以为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制度安排严重缺失,缺乏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可追溯计划,可追溯食品生产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尚没有启动建设等。本文创造性的研究是,在国内比较完整地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追溯食品消费特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消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在省级层面上大范围、大规模、大样本地展开了消费者可追溯食品消费行为的实证调查,方法科学、结论可靠、意义重要,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咨询范围,并已经转化为政府决策;率先在国内引入Interval Censored回归分析工具,展开了消费者支付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论文在国内权威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获得国内外学界的认可。食品可追溯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未来研究的重点可能是:运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对本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可追溯消费经济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密切消费者、生产企业与政府在食品可追溯体系中关联行为的研究,尤其是构建完整的可追溯食品生产成本分担机制等无疑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实际,提出一揽子的政府决策建议,这对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村居民早享、共享和多享食品安全的民生福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导论  10-19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选题依据  11-12
  1.3 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12-15
    1.3.1 食品  12-13
    1.3.2 食品可追溯体系和可追溯性  13-14
    1.3.3 可追溯食品  14-15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7
    1.4.1 研究内容  15-16
    1.4.2 研究方法  16
    1.4.3 技术路线  16-17
    1.4.4 结构安排  17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9
    1.5.1 可能的创新  17-18
    1.5.2 存在的不足  18-19
第二章 食品可追溯体系中主体行为的文献综述  19-26
  2.1 消费者行为  19-22
    2.1.1 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  19
    2.1.2 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  19
    2.1.3 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评价与态度  19-20
    2.1.4 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期望  20
    2.1.5 对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  20-22
  2.2 生产者行为  22-23
    2.2.1 实施收益  22-23
    2.2.2 实施成本  23
  2.3 政府行为  23-24
    2.3.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3-24
    2.3.2 自愿型与强制型的政府干预  24
    2.3.3 政府干预方式  24
  2.4 文献述评  24-26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流程分析  26-37
  3.1 消费者行为基本理论  26-32
    3.1.1 消费者与消费者行为  26
    3.1.2 新制度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的假设  26
    3.1.3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26-28
    3.1.4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  28-30
    3.1.5 典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  30-32
    3.1.6 消费者行为一般规律总结  32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功能  32-34
    3.2.1 信息经济学与食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32-33
    3.2.2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功能  33-34
  3.3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食品可追溯体系流程分析  34-35
    3.3.1 食品供应链与可追溯体系  34
    3.3.2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流程  34-35
  3.4 本章小结  35-37
第四章 食品可追溯体系中主体行为的经济分析  37-46
  4.1 消费者行为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影响  37-38
  4.2 企业实施标准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38-40
    4.2.1 实施标准  38-39
    4.2.2 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39-40
  4.3 食品安全政府管制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40-43
    4.3.1 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存在市场失灵  40-41
    4.3.2 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市场失灵的经济后果  41
    4.3.3 纠正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理论  41-42
    4.3.4 政府干预的缺陷与弥补措施  42
    4.3.5 政府干预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42-43
  4.4 食品可追溯体系消费者行为研究框架  43-45
    4.4.1 现有理论的缺陷  43
    4.4.2 研究框架  43-45
  4.5 本章小结  45-46
第五章 国内外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政策比较分析  46-53
  5.1 国外食品可追溯体系实施的现状与特点  46-49
    5.1.1 实施状况  46-48
    5.1.2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特点与经验  48-49
  5.2 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实施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9-51
    5.2.1 实施现状  49-50
    5.2.2 基于消费者视角存在的问题  50-51
  5.3 本章小结  51-53
第六章 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潜在需要、认知与信息搜寻行为分析  53-65
  6.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与样本特征描述  53-55
    6.1.1 数据来源  53
    6.1.2 问卷设计  53
    6.1.3 调查时间与方法  53-54
    6.1.4 样本特征描述  54-55
  6.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与信息需要  55-57
    6.2.1 对食品安全的忧虑  55-56
    6.2.2 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的认知  56-57
    6.2.3 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要  57
  6.3 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潜在需要  57-59
  6.4 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与影响因素  59-61
    6.4.1 总体认知  59
    6.4.2 影响因素  59-61
  6.5 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信息搜寻行为  61-63
    6.5.1 总体情况  61-62
    6.5.2 信息搜寻途径  62-63
  6.6 本章小结  63-65
第七章 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态度、评价和期望分析  65-74
  7.1 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态度  65-67
    7.1.1 消费者态度的因子分析  65-66
    7.1.2 不同态度消费者的聚类和特征分析  66-67
  7.2 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评价  67-69
    7.2.1 评价食品的标准  67-68
    7.2.2 对可追溯食品特征的评价  68-69
  7.3 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期望与需要  69-72
    7.3.1 需要提供的信息  69-70
    7.3.2 对信息提供方的期望  70
    7.3.3 需要建立可追溯体系的食品  70-71
    7.3.4 对食品可追溯体系主要投资者的期望  71
    7.3.5 对政府应承担责任的期望  71-72
  7.4 本章小结  72-74
第八章 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与购买抉择分析  74-88
  8.1 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  74-80
    8.1.1 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  74-75
    8.1.2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75-77
    8.1.3 支付水平影响因素的Interval Censored 回归分析  77-80
  8.2 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购买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  80-82
    8.2.1 可追溯食品的购买意愿  80
    8.2.2 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80-82
  8.3 消费者通过可追溯标签查看食品信息的行为  82-84
    8.3.1 总体情况  82-83
    8.3.2 影响因素  83-84
  8.4 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购买场所的抉择  84-85
  8.5 购后态度  85
  8.6 本章小结  85-88
第九章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88-95
  9.1 研究结论  88-92
  9.2 政策含义  92-94
  9.3 研究展望  94-95
论文创新点  95-96
致谢  96-97
参考文献  97-107
附录A: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消费者调查问卷  107-111
附录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11

相似论文

  1. 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区研究,Q948.2
  2.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监管RFID系统,TS201.6
  3.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5.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6.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空间分析及污染评价,S271
  7.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8.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9. 基于3S技术的宿迁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分析,S757.27
  10. 对食品企业员工认知水平及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F224
  11. 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S326
  12. HACCP体系原理在辣椒保健食品生产中的应用,TS218
  13. 食品安全视角下蛋鸡养殖户饲料购买行为分析,F326.3
  14. 膨松剂在食品中应用的调查与研究分析,TS202.3
  15. Y食品企业多体系管理的研究,F426.82
  16. 湖北省食品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F203
  17. 对江苏省部分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质和体育活动现状的调研,G804.49
  18. 研究生自主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研究,G807.4
  19. 江苏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G834
  20. 江苏省女子沙滩排球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G842
  21. 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G849.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生产行业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