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

作 者: 赖水随
导 师: 毕世响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乡村 教育 道德教育
分类号: G5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3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客家五次大迁移的经历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在上下一千多年的迁徙历史中,客家先民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与迁徙途经地、定居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这特殊而丰富的客家文化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特质,影响了整个宋代及以后中国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创造性的移植,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的再创造。这充分说明教育是文化遗传,教育是社会遗传。从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兴旺且长盛不衰来看,客家宗族的文教功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靠教育来传递的,文化传播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发现文化就是发现教育。直到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口还定居于乡村,乡土本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是乡土社会色彩浓厚的社会。但当下中国的教育研究做出的假设和理论基本上不是基于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而是对某些抽象概念玩弄式的注解,这种教育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乡土社会,对传统教育的描述也背离了乡土社会的真相,造成了理论的虚假和苍白无力(和实际的隔膜)。更严重的是,当下的教育理论基本上是一场没有文化味道的乏味的、甚至有几分装腔作势的游戏。于此,本文研究主要以小别村,江西省石城县一个普通的赣南客家村落为重点。本研究致力于对一个村落社会、文化与教育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也反思了长期以来流行的对农村社会、文化与教育的事实假设或判断、概念和发展的看法,从而更真实反映客家农村社会、文化与教育轨迹,挖掘其社会、文化与教育的特殊性。本文选取了一个折射客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视角,从客家农村普遍的生活场景入手,探讨客家道德教育的场所、方法与途径,挖掘和发现客家的道德教育本质,探讨了传统的客家社会、文化(教育)如何走向现代化。基于中国和农村的现实,文章提出中国农村复兴要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为榜样,从乡村组织入手,重振中国固有的伦理情谊和道德精神,并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通过乡村建设、农村教育,不仅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稳定社会结构,而且重振农村固有的伦理情义和道德精神,从而不仅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的道德生活要符合社会制度的规范,遵从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秩序。更在于创造出现代化的农村文化,农村生活,农村道德伦理。客家曾经创造出了新文化,在新时代,也一定有智慧与德性创造出新文化、新生活与新道德伦理。这个创造过程,就是社会教育过程。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6
中文文摘  6-12
第1章 绪论  12-23
  一、课题背景  12-16
  二、客家研究回顾及评价  16-19
  三、研究方法  19-22
  四、创新之处  22-23
第2章 客家迁移与客家精神(文化)  23-33
  一、客家五次迁移与中国历史变迁:促进南方的发展与文化南移  24-26
  二、五次迁移与客家文化(精神)  26-33
第3章 一个客家村落  33-43
  一、客家村落地名中的“山”文化  33-35
  二、一个客家村落的形成  35-43
第4章 客家语言的教育精神  43-58
  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43-46
  二、客家谚语与教育精神  46-48
  三、客家童谣与教育精神  48-52
  四、客家山歌与客家精神  52-55
  五、“江南一枝花”——采茶戏  55-58
第5章 客家妇女与传统道德文化  58-74
  一、客家妇女与近代革命、革命精神  58-60
  二、客家妇女的精神特质  60-66
  三、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传承  66-70
  四、婆媳间的伦理道德  70-74
第6章 客家的宗族道德文化  74-89
  一、只有千年的宗族,没有百年的亲戚  74-78
  二、家谱与宗族道德文化  78-82
  三、乡绅与宗族文化  82-85
  四、乡村最后的儒家  85-89
第7章 传统的客家伦理道德教化  89-110
  一、村落的文化空间与教化  89-99
  二、客家民俗教化活动  99-105
  三、民俗教化活动的伦理性与生活性  105-110
第8章 社会变迁下的客家家庭与生活道德、教育  110-122
  一、家庭变迁与道德变迁  110-115
  二、生活方式与道德智慧  115-119
  三、教育与家  119-122
第9章 社会变迁下乡村学校  122-137
  一、小别小学  122-125
  二、学校教育:客家方言与普通话之争  125-130
  三、历史上乡村私塾与乡村生活  130-133
  四、私塾与现代学校教育  133-137
第10章 客家乡村的儿童生活  137-150
  一、婴幼儿的养育  137-140
  二、客家儿童生活片断  140-142
  三、儿童的教育与成材  142-150
第11章 农村、教育与文化(结论)  150-164
  一、农村、农民问题  150-153
  二、地方文化的国家意义  153-156
  三、农村的复兴之路:教育、文化复兴,伦理再造  156-164
参考文献  164-166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166-167
致谢  167-168
个人简历  168-169

相似论文

  1.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5.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6.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7.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8.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9.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10. 巴西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G577.7
  1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2.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13.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14.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15.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16.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7. 沈阳市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现状调查研究,G633.55
  18.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19.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20.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21. 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G63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