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武安市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机理

作 者: 刘爽
导 师: 付梅臣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城市地价 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 武安市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5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价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近年来我国土地研究领域里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但考虑两者相互关系的全面、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深入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地价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及相互作用机理,有利于完善土地的集约利用方式、保障城市地价的合理性,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以武安市区为例,在对武安市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和时间上,对武安市不同用途地价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在研究地价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武安市历年的土地利用状况数据进行分析,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四个方面,在时间上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总体变化情况;在空间上,对不同街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利用等级。研究表明武安市的城市地价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升高,并且在空间上都呈现出从中心地区向边缘逐渐降低的过程。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特别是商业地价和住宅地价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相关系数较高,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并可以用方程模拟出来。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相关性主要是受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土地稀缺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共同因素的影响之下,合理的土地价格可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指导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同时适当的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的供需矛盾,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1 引言  9-17
  1.1 研究背景  9-10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4
    1.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  11-12
    1.3.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12-14
    1.3.3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14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7
    1.4.1 研究内容  14-15
    1.4.2 技术路线  15-17
2 武安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17-23
  2.1 研究区域概况  17-18
  2.2 武安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18-21
    2.2.1 武安市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18-20
    2.2.2 武安市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现状  20-21
  2.3 武安市城市土地质量格局  21-23
3 城市地价与集约利用时空变化规律  23-52
  3.1 城市地价的格局演变规律  23-30
    3.1.1 城市地价的时间演变情况分析  23-24
    3.1.2 基准地价变化的特点  24-25
    3.1.3 城市地价的空间布局分析  25-28
    3.1.4 城市地价的空间布局特点  28-30
  3.2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  30-52
    3.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0-33
    3.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33-36
    3.2.3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36-40
    3.2.4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40-52
4 城市地价与集约利用关联分析  52-61
  4.1 城市地价与集约利用的时间对比  52-53
  4.2 城市地价与集约利用的空间对比  53-54
  4.3 城市地价与集约利用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54-61
    4.3.1 工业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55-57
    4.3.2 商业地价、住宅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57-61
5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作用机理  61-68
  5.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地价的共同影响因素  61-63
  5.2 城市地价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机理  63-66
    5.2.1 城市地价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引导作用  63-65
    5.2.2 城市地价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作用  65-66
  5.3 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地价的作用机理  66-68
    5.3.1 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地价的促进性  66
    5.3.2 土地集约利用对城市地价的制约性  66-68
6 结论  68-70
  6.1 研究结论  68-69
  6.2 存在不足  69-70
致谢  70-71
参考文献  71-74
附录  74

相似论文

  1.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2.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4.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5.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6.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7.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8.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9.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0.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1.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2.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3.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14.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15. 黄磷储罐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TQ126.317
  16. 女性乒乓球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TS941.15
  17.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8.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19. 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初中生英语核心词汇复用能力提高的行动研究,G633.41
  20.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21.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