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交通需求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 者: 杨夫军
导 师: 李旭宏
学 校: 东南大学
专 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关键词: 交通需求管理 必要性 概念 策略分类 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模型 综合评价 组合赋权法
分类号: U4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727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鼓励小汽车进入家庭,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把交通需求管理与增加道路供给能力放在同等地位,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根本的出路。在我国,虽然一些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在部分大中城市已经得到实施,但是对其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准确地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交通需求管理的实施效果,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评价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论文首先研究了交通需求管理的定义、特点、目的等基本概念。通过分析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的交通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国交通需求的特点、发展趋势,论述了在我国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交通需求管理策略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对实施策略进行分类,是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难易程度的关键。论文从研究国外的实施策略以及实施效果出发,结合我国交通需求特征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按照实施策略对交通流四个阶段(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选择、时空分配)的影响,来建立适合我国的交通需求管理分类框架,提出了减少出行生成策略、改变出行分布策略、改变出行方式结构策略以及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四大类策略,涉及的具体策略有22条。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论文首先研究了交通需求管理评价与一般的城市交通管理评价的区别,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8条原则、评价指标归类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目标层次分析法。论文在对四大类策略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分析了四大类策略对城市系统的各方面影响以及其实施目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在建立指标计算模型时,根据策略对交通流的影响阶段的分析,寻求直接变化量或者相关变化量,建立指标—变化量计算模型。对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的研究侧重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客观、主观赋权方法的优缺点,引出了组合赋权法,然后研究组合赋权法的合成形式以及两种组合赋权方法—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熵值法。对层次分析—熵值法,研究了两种组合型式:拉格朗日合成法、乘法合成归一化法。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绪论  8-13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8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8-10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  10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0-12
  1.5 研究技术路线  12-13
第2章 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意义  13-20
  2.1 交通需求管理的定义  13
  2.2 交通需求管理的特点  13-14
  2.3 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  14-15
  2.4 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  15-19
    2.4.1 交通需求的特性  15
    2.4.2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以及传统的解决方法  15-19
  2.5 交通需求管理的可行性  19-20
第3章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分类研究  20-33
  3.1 国外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20-26
    3.1.1 改善交通方式的多样性策略  20-24
    3.1.2 鼓励使用多种交通模式,降低单独驾车出行策略  24-25
    3.1.3 停车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25-26
    3.1.4 土地利用策略  26
  3.2 我国交通需求特征  26-28
  3.3 适合我国的交通需求管理实施策略分类  28-33
第4章 交通需求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3-57
  4.1 交通需求管理评价与传统的城市交通管理评价的区别  33
  4.2 交通需求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选取办法  33-35
    4.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34
    4.2.2 指标体系结构以及选取办法  34-35
  4.3 评价指标分类  35
  4.4 交通需求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35-57
    4.4.1 减少出行生成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35-39
    4.4.2 改变出行分布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39-42
    4.4.3 改变出行方式结构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42-51
    4.4.4 均衡出行资源分布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51-57
第5章 交通需求管理综合评价方法  57-64
  5.1 原始评价值的标准化处理  57-58
  5.2 权重系数的确定  58-64
    5.2.1 组合赋权法的合成方法研究  58-60
    5.2.2 组合赋权法举例  60-64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4-65
  6.1 结论  64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64-65
致谢  65-66
参考文献  66-68

相似论文

  1.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2. 基于逼真度的仿真系统评估研究,TP391.9
  3. 多样性密度学习算法的研究与应用,TP181
  4.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5.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6. 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G631
  7.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8.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9.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0.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11.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研究,G633.91
  1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1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5. 基于并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TP18
  1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17.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18.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19. 文山官房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坑涌水量预测,TD742
  20.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S344
  21. 江苏省秸秆资源评价与规模化能源利用发展研究,S38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公路运输 > 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 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