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RILs和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对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作 者: 陈献功
导 师: 洪德林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粳稻 穗角 每穗颖花数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分类号: S51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粳稻不同品种成熟时有两种穗型:直立穗和弯曲穗。生产实践中,穗角小的直立穗品种产量较高,但品质较差;穗角大的弯曲穗品种品质较好,但产量较低。把高产优质结合起来是育种家追求的目标。从穗型角度考虑,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或改良直立穗高产品种的品质,或提高弯曲穗优质品种的产量,无论采用哪种改良方法都需要对穗角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有所了解。本研究利用两种穗型粳稻品种杂交产生的分离世代及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7/2004;F8/2005)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等几个农艺行状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获得结果如下: 一、调查了3个粳稻杂交组合镇稻88×C堡、丙8979×C堡和丙8979×77302-1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的穗角、每穗颖花数、穗长、有效穗数和株高性状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五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穗角、每穗颖花数、穗长,有效穗数和株高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②穗角、有效穗数和株高性状都以加性效应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上位性效应为主,穗长性状在杂交组合镇稻88×C堡中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在杂交组合丙8979×C堡和丙8979×77302-1以显性效应为主;③穗角、每穗颖花数、穗长、有效穗数和株高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二、调查了粳稻重组自交系穗角、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株高、有效穗数、播始历期和着粒密度等8个农艺性状的2004年和2005年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和RIL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8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2004年和2005年的结果都表明:①穗长性状均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角、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株高和有效穗数性状均受2对连锁的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着粒密度均受2对连锁的具有累加作用的加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共同控制;播始历期性状均受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共同控制。②穗角、穗长、株高、播始历期和着粒密度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8
英文摘要  8-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34
  1 水稻育种  11-16
    1.1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历程  11
    1.2 杂交水稻育种  11-13
    1.3 杂交粳稻育种  13-16
      1.3.1 杂交粳稻的发展历程  13
      1.3.2 杂交粳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13-14
      1.3.3 杂交粳稻育种策略  14-15
      1.3.4 杂交粳稻亲本的改良  15-16
        1.3.4.1 不育系的改良  15
        1.2.4.2 恢复系的改良  15-16
  2 水稻株型、穗型和穗部性状的研究  16-23
    2.1 水稻株型与超高产育种  16-18
      2.1.1 超高产水稻的研究回顾  16-17
      2.1.2 理想株型与超高产水稻育种  17-18
      2.1.3 株型改良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18
    2.2 穗型和穗部性状的研究  18-23
      2.2.1 穗型的分类  18-19
      2.2.2 穗型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19-20
      2.2.3 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20-22
      2.2.4 穗部性状与品质的关系  22-23
      2.2.5 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  23
  3 水稻直立穗性状的遗传研究及其在杂交粳稻育种中的应用  23-26
    3.1 水稻直立穗性状的遗传研究  23-25
    3.2 直立穗品种及其在杂交粳稻育种中的应用  25-26
      3.2.1 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起源及其演化  25
      3.2.2 直立穗品种的优缺点  25-26
      3.2.3 直立穗品种在杂交粳稻育种中的利用  26
  4 每穗颖花数的遗传研究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26-27
    4.1 每穗颖花数的遗传研究  26-27
    4.2 每穗颖花数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27
  5 数量性状遗传分离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27-33
    5.1 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的发展  27-29
    5.2 分离分析法中混合分布的一般理论  29-30
      5.2.1 概率密度函数  29
      5.2.2 似然函数  29
      5.2.3 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  29
      5.2.4 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LRT)  29
      5.2.5 适合性检验  29-30
    5.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30-31
    5.4 分子标记与分离分析法  31-33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3-34
第二章 粳稻直立穗与弯曲穗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角和几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34-92
  1 材料与方法  35-37
    1.1 供试材料  35-36
    1.2 试验方法  36-37
      1.2.1 田间种植与考种方法  36
      1.2.2 数据分析  36-37
  2 结果与分析  37-91
    2.1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角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37-50
    2.2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每穗颖花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50-60
    2.3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长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60-70
    2.4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有效穗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70-81
    2.5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株高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81-91
  3 讨论  91-92
第三章 利用粳稻RILs两年资料对穗角和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  92-140
  1 材料与方法  94-96
    1.1 材料  94
    1.2 试验方法  94-96
      1.2.1 田间种植与考种方法  94
      1.2.2 数据分析  94-96
  2 结果与分析  96-139
    2.1 RIL群体穗角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96-104
    2.2 RIL群体每穗颖花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104-109
    2.3 RIL群体每穗实粒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109-115
    2.4 RIL群体穗长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115-119
    2.5 RIL群体株高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119-124
    2.6 RIL群体有效穗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124-129
    2.7 RIL群体播始历期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129-134
    2.8 RIL群体着粒密度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134-139
  3 讨论  139-140
全文讨论  140-142
全文结论  142-143
参考文献  143-156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56-157
致谢  157

相似论文

  1.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S511.22
  2.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3.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4. 粳稻RIL群体产量QTL定位,S511.22
  5. 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S511.22
  6. 栽培花生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S565.2
  7. 一个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遗传特性和基因定位,S511
  8. 一个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S511
  9.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10. 我国11株H5N2亚型AIV的基因特征及对禽的致病性研究,S852.65
  11.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S511.22
  12.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源筛选及抗性遗传分析,S565.1
  13. 大豆青秸秆蛋白质、木质素含量的遗传与QTL定位研究,S816
  14. 望水白多分蘖、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相关QTL定位,S512.1
  15. 大豆芽菜中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S649
  16.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7. 粳稻一次枝梗角度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研究,S511.22
  18. 家蚕不同茧色品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及绿茧色相关基因UGT86的表达分析,S881
  19. 萝卜霜霉病抗性鉴定与相关基因克隆,S631.1
  20. 粳稻育种材料在云南不同海拔的表现分析,S511.22
  21.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C25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按米的粘性分 > 粳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