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自组装膜构建的重组水蛭素电容型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作 者: 王珂
导 师: 吕太平;刘宝红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药物分析
关键词: 重组水蛭素 电容型免疫传感器 巯辛酸 巯基乙酸 自组装单层膜 再生
分类号: R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蛭素是一种能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近些年来,重组水蛭素作为一种基因工程产品被广泛用于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预防冠脉血栓的临床研究中,而且还有研究报道表明水蛭素对肿瘤细胞的繁殖和转移也有抑制作用。然而由于水蛭素的施用剂量对于不同的个体差异较大,其主要的临床毒副作用表现为大面积溢血以及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寻找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而且简便分析这类低分子量蛋白的方法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由于免疫传感器在对不同的物质进行分析时,表现出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和响应快速等优越的性能。所以作者基于金电极自组装单层膜构建了新型重组水蛭素电容型免疫传感器,希望能对临床研究水蛭素或类似的小分子蛋白有所帮助。 本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一) 前言 该部分着重介绍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4个主题:(1)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制备及分类,(2)电容型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及研究概况,(3)水蛭素的研究概况,(4)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 基于巯辛酸自组装法构建的水蛭素电容型免疫传感器 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通过巯辛酸自组装法构建了水蛭素电容型免疫传感器。采用计时安培法测定了抗原抗体结合前后传感器的电容变化。通过循环伏安法表征了传感器制备过程中的绝缘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传感器能对100皮克/毫升~5纳克/毫升范围内的重组水蛭素进行检测,检测下限为50皮克/毫升,而且非特异性吸附现象较小,这一结果预示着这类免疫传感器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有巨大的潜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10
前言  10-25
  (一) 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制备及分类  10-17
  (二) 电容型免疫传感器  17-20
  (三) 水蛭素的研究概况  20-23
  (四) 课题的研究意义  23-25
第一部分 基于巯辛酸自组装法构建的水蛭素电容型免疫传感器  25-42
  (一) 试剂材料与仪器  25-27
    1. 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25-26
    2. 主要仪器和软件系统  26-27
  (二) 实验方法  27-29
    1. 传感器的制备  27-28
    2. 电容的测定  28-29
    3. 循环伏安法对电极的表征  29
    4. 重组水蛭素的测定  29
  (三) 结果和讨论  29-40
    1. 电位阶跃法测定免疫传感器的电容值  29-34
    2. 巯辛酸自组装膜对抗体的固定  34-37
    3. 免疫传感器对重组水蛭素的选择性及检测范围  37-40
  (四) 第一部分小结  40-42
第二部分 基于巯基乙酸自组装法构建的水蛭素电容型免疫传感器  42-59
  (一) 试剂材料与仪器  43
    1. 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43
    2. 主要仪器和软件系统  43
  (二) 实验方法  43-44
    1. 交流阻抗的测定  43
    2.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监控电极表面绝缘生物膜的生成  43-44
  (三)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57
    1. 基于巯基乙酸自组装单层膜的电化学行为旧  44-48
    2. QCM对电极表面绝缘生物膜的制备过程的监控结果科  48-50
    3. 电位阶跃法测定免疫传感器电容的变化  50-51
    4. 基于巯基乙酸自组装膜构建的电容型免疫传感器对重组水蛭素的响应  51-52
    5. 基于两种巯基化合物自组装膜构建的免疫传感器的对比研究  52-57
      5.1 构建生物膜各阶段电容的比较  53
      5.2 溶液离子强度对免疫传感器的影响比较  53-56
      5.3 酸度对传感器的影响比较  56-57
  (四) 第二部分小结  57-59
第三部分 电容型免疫传感器的更新研究  59-66
  (一) 试剂材料与仪器  59
  (二) 实验方法  59
    1. 电极的电化学更新和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  59
    2. 电容型免疫传感器的重新制备和电容测定  59
  (三) 实验结果和讨论  59-65
    1. 电化学扫描法对电极的更新  59-63
    2. 重新构建传感器及其对水蛭素的检测  63-65
  (四) 第三部分小结  65-66
总结  66-68
参考文献  68-75
综述 无标记型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75-87
致谢  87-88
附录  88

相似论文

  1. 金属蜂窝与再生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研究,V215.4
  2. 再生混凝土微粉/水泥基透水性复合材料的试验研究,TU528
  3.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用骨料及配合比试验研究,TU528
  4. 再生骨料半干硬性混凝土制备与成型的试验研究,TU528
  5.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6.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优化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Ta-APX)转化小麦研究,S512.1
  7.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8. 枣叶片再生途径的组织学研究及影响遗传转化因素的分析,S665.1
  9. 农杆菌介导的菜心遗传转化研究,S634.5
  10. 红细胞生成素抗体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R692.5
  11. NF-κB与IL-6在大鼠极限门静脉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R657.3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肿周边移植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探究,R743.34
  13. 去神经对大鼠肝再生的影响研究,R363
  14. 营养组合物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线粒体损伤恢复作用的研究,R556.5
  15.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环境性能分析,X799.1
  16. 淡水涡虫眼点再生及Djnos基因对眼点再生相关性研究,X174
  17. 剪开套接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吻合法构建周围神经再生室的实验研究,R651.3
  18. 再生混凝土材料高温、碳化和受弯构件受弯性能试验研究,TU528
  19. 灵魂的失明与再生,I552.074
  20. 废纸造纸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研究,X793
  21.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U469.7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物基础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