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作 者: 杨丹
导 师: 陈世鹏
学 校: 贵州民族学院
专 业: 民族学
关键词: 贵州省 毕摩文化 传承 变迁
分类号: C9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诵之意,“摩”是“长者”的意思,毕摩指的是彝族社会中念诵经书的长者或是有知识的长者。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在彝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毕摩掌握着彝族的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礼俗、哲学、天文、历史、医药、农药、工艺等内容的典籍,毕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了以经书、法具和仪式为载体,以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为核心,以诵经和祭祀行为为主要手段,以牺牲用物为媒介,同时涵盖了彝族的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天文历法、历史地理、伦理道德、风俗礼制、医药等知识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自产生以来,在彝族社会道德教育、文化传承、发展医药、规范习俗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毕摩在彝族社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毕摩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男不传女,家传为主、师传为辅的传承体系,上一代毕摩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承自己的祭祀权、经书、法具,从而能世代受到人们的尊敬。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教育的普及、旅游业的兴起以及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毕摩文化传承的土壤和表达的空间,在社会经济的变迁中,毕摩文化在经书、法具、法事活动及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毕摩文化正面临淡化和消失的危险。贵州省盘县淤泥乡是一个以单一彝族为建制的民族乡,全乡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等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81%,而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是贵州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淤泥乡曾在2000年被省文化厅、六盘水市政府命名为“歌舞之乡”。在淤泥乡,彝族毕摩的经书、法具、法事活动等毕摩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是贵州彝族毕摩文化的典范。近年来,淤泥乡煤矿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8年,全乡财政税收为3.457亿,2009年,全乡财政税收为4.1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淤泥乡的毕摩文化在毕摩人数、毕摩传承、经书内容、仪式仪礼等方面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进行保护的工作迫在眉睫。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9 绪论 9-16 第一章 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16-28 第一节 彝族毕摩的产生及其发展 17-19 第二节 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功能 19-22 一、道德教育功能 19-20 二、文化传承功能 20-21 三、发展医药功能 21-22 四、规范习俗和丧葬礼仪功能 22 第三节 彝族毕摩的传承机制 22-28 一、毕摩传承的基本原则 23-24 二、毕摩传承的知识 24-28 (一) 经书知识 24-25 (二) 神鬼知识 25 (三) 仪规仪礼知识 25-26 (四) 医药知识 26 (五) 法具知识 26 (六) 家谱和历史地理知识 26-27 (七) 历法星占知识 27-28 第二章 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彝族毕摩文化现状调查 28-43 第一节 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基本情况简介 28-29 第二节 淤泥乡彝族毕摩的法器调查 29-30 第三节 淤泥乡彝族毕摩的经书调查 30-32 第四节 淤泥乡彝族毕摩的法事活动调查 32-37 一、丧葬仪式:一次丧葬仪式的调查实录 32-36 二、祭祖 36 三、祭山 36 四、祭小白龙 36-37 第五节 淤泥乡彝族毕摩传承人现状调查 37-43 一、毕摩传承人基本情况调查 37-38 二、毕摩传承人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调查 38-39 三、几个典型的毕摩传承人情况调查 39-43 (一) 杜德昌 39-40 (二) 车加富 40-41 (三) 甘腊贵 41-42 (四) 杜世兴 42-43 第三章 彝族毕摩文化的变迁、传承与保护 43-59 第一节 彝族毕摩文化的变迁 43-50 一、法器种类减少,制作程序简化 44 二、经书数量减少,经词内容变化 44-46 三、法事活动减少,仪式费用增加 46-47 四、毕摩人数减少,传承后续乏人 47-49 五、毕摩平民化,社会地位下降 49-50 第二节 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 50-55 一、对毕摩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教育 51-53 (一) 营造生境 52 (二) 建立档案 52 (三) 保护特殊 52 (四) 培养学徒 52-53 二、对毕摩经书的传承 53-55 (一) 加强收集工作 53 (二) 组织翻译工作 53-54 (三) 开展交流活动 54-55 第三节 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 55-59 一、政府 55-56 (一) 重视研究挖掘工作 55 (二) 加强合作,深入研究 55-56 (三) 加快立法,健全机制 56 二、新闻媒体界 56-57 三、高校及学术界 57-58 四、民间力量 58-59 结语 59-60 参考文献 60-63 后记 63-65 附录 A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及科研项目 65-66 附录 B 来自田野的影像 66-91 附录 C 调查日志 91
|
相似论文
-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 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F592.7
-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 云南石林撒尼人传统服饰现状研究,K892.23
- 昨天能自然到今天吗—教育引领,G629.2
- 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G529
- 《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女性生活形态探究,G239.29
-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视角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631.42
-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 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宫颈癌的HPV谱研究,R737.33
- 农村嫁妆消费变迁研究,C912.82
- 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与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G812.0
-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G852.9
- 新中国建立60年媒体“英模人物”报道的变迁,G212
- 建国以来人物报道变迁研究,G212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 记忆与口述:山东鄄城谢家砖塑的艺术特色探究,J314.9
- 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变迁研究,G525.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民族学 > 民族性、民族心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