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处所句诸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考察

作 者: 谢文芳
导 师: 李向农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句式义 隐含动词的处所句 位置义 趋向义 发生处所
分类号: H0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把有处所词或处所短语出现的句子称为“处所句”,考系范围仅限于三种句型,所要探讨的是处所句中诸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 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句式义对其构成成分有限制作用。“N+V+在+PP”的基本句式义为“某物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处所”,“N+V+到+PP”的基本句式义为动作到达某处所。这就决定了它们句中的动词V的语义特征,也决定了这两种句式中动词V的语义特征的差异。“N1+在+PP+V+N2”的基本句式义为动作在某处所发生,这种句式义对句中动词V的限制要相对小得多。 2.动词和处所词的关系可能是显现的。也可能是隐含的。因此存在显现动词的处所与隐含动词的处所的区别。显现动词的处所句是“单动式”的,中间加不进其它动词,隐含动词的处所句是“双动式”的,中间可以加入一个与句中处所直接相关的动词。另外,在“N+V+在+PP”中,当动词的语义特征与静态的句式义不符时,则句中隐含了一个与动词语义特征相符的状态动词,本文称为“隐含状态动词”;在“N1+在+PP+V+N2”中,当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处所词的语义特征不符时,则句中隐含了一个与动词语义特征相符的处所词,本文称为“隐含处所”。这些隐含的关系反映了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语言表达上 的经济性原则。 3.动词和处所词之间存在着语义特征上的对照关系。如具有位置义的动 词与位置处所相对照,具有趋向义的动词与终点处所相对照,具有取离义的动 词与起点处所相对照等等。r 4.名词和处所词的关系受到句式义、动词和处所词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如在“位置”义的“V在”句中,名词 N必位于处所 PP中,而在“动作发生 处所”义的句中,名词N不一定位于处所PP中,再比如如果动词与处所词的 关系是“取离”与“起点”的关系,N必不位于PP。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中文)  3-5
Abstract(英文)  5-9
引言  9
第一章 N+V+在+PP  9-21
  第一节 “N+V+在+PP”的句式义  9-13
    1.1 A类“N+V+在+PP”的句式义  9-11
    1.2 B类“N+V+在+PP”的句式义  11-12
    1.3 C类“N+V+在+PP”的句式义  12-13
  第二节 “N+V+在+PP””中的动词  13-18
    2.1 状态动词  14-15
    2.2 非状态动词  15-17
    2.3 动词的语义特征  17-18
  第三节 “N+V+在+PP”中的处所词  18-20
    3.1 “V”为不及物动词时的处所词  18
    3.2 “V”为及物动词时的处所词  18-20
  第四节 “N+V+在+PP”中诸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  20-21
第二章 N+V+到+PP  21-26
  第一节 N+V+到+PP的句式义  21-23
    1.1 A类“N+V+到+PP”的句式义  21
    1.2 B类“N+V+到+PP”的句式义  21-23
  第二节 “N+V+到+PP”中的动词  23-24
  第三节 “N+V+到+PP”中的处所词  24-25
    3.1 “V”为不及物动词时的处所词  24
    3.2 “V”为及物动词时时的处所词  24-25
  第四节 “N+V+到+PP”中诸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  25-26
第三章 N_1+在+PP+V+N_2  26-40
  第一节 “N_1+在+PP+V+N_2”的句式义  26-30
    1.1 A类“N_1+在+PP+V+N_2”的句式义  26-27
    1.2 B类“N_1+在+PP+V+N_2”的句式义  27-29
    1.3 C类“N_1+在+PP+V+N_2”的句式义  29-30
  第二节 N_1+在+PP+V+N_2中的动词  30-34
    2.1 A类“N_1+在+PP+V+N_2”中的动词  31-32
    2.2 B类“N_1+在+PP+V+N_2”中的动词  32-33
    2.3 C类“N_1+在+PP+V+N_2”中的动词  33-34
  第三节 “N_1+在+PP+V+N_2”中的处所词  34-35
    3.1 A类“N_1+在+PP+V+N_2”中的处所词  34
    3.2 B类“N_1+在+PP+V+N_2”中的处所词  34-35
    3.3 C类“N_1+在+PP+V+N_2”中的处所词  35
  第四节 “N_1+在+PP+V+N_2”中诸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  35-36
  第五节 “V+在+PP”与“在+PP+V”的转换情况  36-40
    5.1 “V”为及物动词的转换情况  36-38
    5.2 “V”为不及物动词的转换情况  38-40
结束语  40-41
参考文献  41

相似论文

  1. “NP1+V+有+NP2”类存在句研究,H146
  2. 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研究,H146
  3. 英语致使移动句式的认知语义学研究,H314
  4. 现代汉语可逆性致使句研究,H146
  5. 现代汉语“来”及其语法化,H146
  6. 趋向义“V起来”入句研究,H146
  7. 现代汉语"V出O来"研究,H146.3
  8. 三国佛经中的双宾句式,H141
  9. 现代汉语“起来”及其语法化,H146
  10. “来/去”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H146.2
  11. 空功能语类的句法研究,H043
  12. “or”、“否则”、“(?)”并列连接特征对比研究,H043
  13. ICM理论指导下的省略语篇研究,H043
  14. 论截省句,H043
  15. 汉英被动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H043
  16. 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的对比研究,H043
  17. 生成语法框架下并列结构的句法结构及语法特征研究,H043
  18. 虚拟语气表达方式的认知分析,H043
  19. 最简方案框架下英汉多元疑问句的比较研究,H043
  20. 英汉语运动事件的词化与合成分析,H043
  21. 英汉名转动词的认知研究,H04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语法学 > 句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