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培矮64S叶色标记不育系的选育和应用

作 者: 杨文清
导 师: 石春海;卢华金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水稻 两系不育系 叶色标记 诱变 筛选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两系杂交稻具有配组自由、品质较优、产量较高的优势,面积逐年扩大,但生产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两系不育系在温度敏感期如遇低温影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导致杂种纯度下降,产生制种风险。本试验利用培矮64S干种子经300Gy 60Co-γ射线辐射,诱发获得了幼苗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除幼苗叶色发生变异外,其它均保持了培矮64S的特征特性。利用该叶色突变体,其杂交种子可在苗期进行快速纯度鉴定,并可轻易地去除带标记的不育株,是两系不育系育性漂移或“打摆子”后的一种可靠补救措施,能有效地降低两系杂交稻制种风险与损失。本试验对该叶色突变体的叶色标记的遗传控制、突变基因定位、农艺性状、育性特征、配合力、品质、抗病性及其在简易纯度检测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60Co-γ射线辐射诱发可以获得多种类型的幼苗叶色突变体,有全白化、条斑、淡绿等,有的叶色突变整个生育期都保持,有的仅在苗期出现,4-5叶后转为正常绿色。2.转绿型突变体生长负效应小,农艺性状与原不育系相近,而其它类型突变体生长负效应大,有的甚至在苗期即死亡。转绿型突变体叶色变化和温度高低相关,温度低,转色慢;温度高,转色快。叶色标记在叶片上的表达面积百分比也与温度有关,在水稻的正常生长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叶色标记在叶片上的表达面积占叶片的百分比越大,标记越明显3.通过不同突变体之间杂交,测定叶色突变基因的等位性。结果F1多数表现正常绿色,表明部分突变基因具有不等位性,但也有一部分突变体的突变基因等位。遗传分析试验表明,叶色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4.育成一个苗期带白色标记的转绿型的两系不育系——标8S。该不育系苗期1-3叶叶缘白化,第4叶开始转为正常绿色。农艺性状、抗性与亲本培矮64S相仿;稻米外观稍有改善,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有所降低,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配合力方面,标8S保持了亲本培矮64S优良的杂种优势。5.在标8S繁种中,因带有明显的叶色标记,在苗期即可去除绿色的杂株,保证繁种纯度;在制种时,苗期去除绿色的杂株,可保证母本的纯度。6.杂交种子可进行快速纯度鉴定,方便地去除混杂于杂交种子中带有白色标记的标8S秧苗。

全文目录


致谢  5-8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1 引言  12-13
2 文献综述  13-24
  2.1 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选育  13-17
    2.1.1 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遗传理论  13-15
    2.1.2 选育途径与方法  15-17
  2.2 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不稳定的原因  17-18
    2.2.1 遗传因素  17
    2.2.2 环境因素  17-18
  2.3 解决杂交水稻杂种纯度问题的方法  18-20
    2.3.1 遗传提纯法  18
    2.3.2 核心种子技术  18-19
    2.3.3 生理调控法  19
    2.3.4 化学杀雄法  19
    2.3.5 标记去杂法  19-20
  2.4 叶色突变体的研究  20-24
    2.4.1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21
    2.4.2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  21-22
    2.4.3 叶色突变体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  22-24
3 材料与方法  24-30
  3.1 标8S的选育及其特性  24-29
    3.1.1 试验材料  24
    3.1.2 辐射处理与试验种植  24
    3.1.3 不育单株筛选  24-27
    3.1.4 不育系定型  27
    3.1.5 幼苗期和成熟期的农艺性状  27
    3.1.6 配合力分析  27-28
    3.1.7 育性特征  28
    3.1.8 稻米品质  28
    3.1.9 抗病性  28
    3.1.10 分子多态性检测  28-29
  3.2 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在杂交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9-30
    3.2.1 试验材料  29
    3.2.2 不育系和杂种一代种子纯度简易鉴定  29-30
4 结果与分析  30-43
  4.1 叶色标记不育系选育  30-37
    4.1.1 选育经过  30-32
    4.1.2 特征特性  32-37
  4.2 标记培矮64S不育系制、繁种和田间去杂技术  37-43
    4.2.1 制种  37-42
    4.2.2 繁种  42
    4.2.3 标记培矮64S田间去杂技术  42-43
5 讨论  43-45
6 结论  45-46
7 参考文献  46-52
8 附图  52-53
9 附录  53-54
10 作者简介  54

相似论文

  1. 灰黄霉素产生菌FS80的诱变与选育研究,TQ927
  2. 水稻茎叶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筛选及分析,S511
  3.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4.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5. 地黄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和产梓醇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研究,TQ461
  6. 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真菌α-淀粉酶高产菌株,TQ925
  7.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漆酶基因的体外诱变及在毕赤酵母中表达,TQ925
  8. 酵母抗冻性研究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TS213.2
  9.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3的克隆,S435.112.1
  10. 水稻OsNAR2.1参与硝酸盐调控根系生长的机制,S511
  11.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12.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13.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14.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S511
  15.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6.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17. 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S511
  18. 水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1.2和OsNRT1.5超量表达材料的功能鉴定,S511
  19. 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机制研究,S511
  20. 利用RNA瞬时干扰技术研究甘油二酯激酶基因在水稻响应激发子木聚糖酶和盐处理中的作用,S511
  21. 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R39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