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甘肃红砂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作 者: 冯亮亮
导 师: 唐红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林木遗传育种
关键词: 红砂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分类号: S79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超旱生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材料,探讨在甘肃省张掖、武威、酒泉、皋兰、兰州5个天然种群间及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不同红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最终确立了适合红砂的最优ISS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总体积为20μL,其中包括: 20ng的DNA模板2μL, 1.0μmol·L-1的引物2μL,10×Taq Buffer2μL,2.5U/μL的TaqDNA聚合酶1μL,超纯dNTPs 1.5μL,重蒸水补齐20μL。反应条件:94℃高温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0℃退火45s(退火温度依据引物变化),72℃延伸90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2. 12个引物共扩增出6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有60个,多态位点比率达86.96%;DNA分子量片段在500-3000bp之间。酒泉(JQ)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最高,达到81.16%,皋兰(GL)和仁寿山(RS)种群的最低(75.36%),这五个种群的多态性高低为:酒泉(JQ)>武威(WW)>张掖(ZY)>皋兰(GL)和仁寿山(RS)。3.各种群的Shannon指数(I)的多态性在0.4701-0.5152之间,平均为0.4893,其中酒泉(JQ)种群的最高(0.5152),皋兰(GL)种群的最低(0.470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多态性在0.3281-0.3617之间,平均为0.3424,其中酒泉种群(JQ)的最高(0.3617),皋兰(GL)种群的最低(0.3281)。多态位点比率(P)、Shannon指数(I)与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计算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各种群的大小顺序为:酒泉(JQ)>武威(WW)>张掖(ZY)>仁寿山(RS)>皋兰(GL)。4.通过popgen32计算分析得出甘肃不同种群的遗传相似系数与遗传距离, 5个种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平均为0.9308,其中ZY与JQ间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9632; JQ与RS间的相似系数最低,为0.9064。5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478,其中JQ与ZY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375。JQ与RS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982。根据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对5个种群进行聚类绘图,聚类结果看出ZY和JQ可聚为一类,。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
|
全文目录
摘要 2-3 SUMMARY 3-8 缩略词表 8-9 第一章 前言 9-1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1-29 1 红砂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11-12 1.1 红砂生物学特性 11 1.2 红砂植物的研究现状 11-12 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12-23 2.1 遗传多样性的定义 12-13 2.2 遗传多样性的起源 13-14 2.3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14-22 2.4 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22-23 3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23-27 3.1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建立和基因定位 23 3.2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23-24 3.3 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 24 3.4 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24-25 3.5 物种基因组的微卫星位点特点的研究及进行微卫星引物的开发 25 3.6 ISSR 技术的操作 25-27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7-28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8-29 5.1 研究内容 28 5.2 技术路线 28-29 第三章 甘肃红砂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29-36 1 材料与仪器 29 1.1 实验材料 29 1.2 主要试剂及设备 29 2 实验方法 29-36 2.1 DNA 提取方法 29-30 2.2 试剂盒所含药剂 30 2.3 DNA 提取步骤 30-31 2.4 总基因组DNA 质量的检测 31 2.5 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 31-33 2.6 电泳检测扩增产物步骤 33 2.7 数据处理统计 33 2.8 数据分析 33-36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36-43 1 红砂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36 2 红砂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6-39 2.1 M92+浓度 36 2.2 dNTPs 浓度 36-37 2.3 TaqDNA 聚合酶浓度 37 2.4 模板DNA 浓度 37 2.5 引物浓度 37 2.6 退火温度 37-38 2.7 循环次数 38-39 3 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的确立 39 4 引物的筛选 39-40 5 红砂ISSR-PCR 扩增结果 40-43 5.1 红砂种群的多态性 40-41 5.2 甘肃红砂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41-42 5.3 甘肃红砂不同种群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42-43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43-47 1 结论 43-44 2 讨论 44-45 2.1 甘肃红砂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44 2.2 甘肃红砂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 44-45 3 展望 45-47 参考文献 47-54 致谢 54-55 个人简介 55-56 导师简介 56-58
|
相似论文
-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 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R259
-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 基于聚类分析的P2P流量识别算法的研究,TP393.02
-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S543.9
-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灌木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