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尾赤桉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体系研究

作 者: 范春节
导 师: 曾炳山
学 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 业: 林木遗传育种
关键词: 尾赤桉201-2 再生 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 GUS基因
分类号: S792.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尾赤桉无性系DH201-2的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的再生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km抗性植株,研究结果为今后的桉树转基因技术、转基因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外植体的筛选、激素种类和浓度的调整、培养条件的选择,取自生根培养基上培养30天植株的上部和中部的茎段在mMS+TDZ 0.05mg.L-1+NAA 0.50 mg.L-1的培养基中获得高达57.0%的植株再生;取在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0天的植株,顶端起第2~4片叶片在mMS+ TDZ0.05 mg.L-1+IBA 0.1 mg.L-1的培养基中获得48.3%的植株再生;适合于茎段和叶片不定芽分化的Ca(NO3)2浓度为0.706 g.L-1。2.尾赤桉无性系DH201-2对卡那霉素具有一定的本底抗性,叶片外植体的卡那霉素抗性达到90mg.L-1;茎段外植体的浓度在120mg.L-1,植株达到更高的水平150mg.L-1。3.当培养基中的头孢霉素达到300mg.L-1时,叶片和茎段仍然保持很高的再生率,且再生植株的形态良好,且能够很好的杀死和清除农杆菌,经过3次每次各15天的培养后极少有农杆菌生长。4.GV3101,EHA105,LBA4404和C58C1四种农杆菌菌株的转化效率比较发现,菌株GV3101对尾赤桉无性系DH201-2的转化效率最高,叶片外植体的gus瞬间表达率达到30%,茎段外植体达到70%。5.经过预培养6天的茎段外植体在农杆菌光密度OD600为0.4~0.5的菌液中浸泡30mins,然后转移到pH值5.6的共培养培养基中共培养4天,达到最高的转化效率;经过预培养3天的叶片,在光密度OD600为0.4~0.5的农杆菌菌液中浸泡30mins,然后转移到pH值5.6的培养基中共培养3天,达到最高的转化效率。6.茎段外植体转化中在农杆菌菌液中和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100μM乙酰丁香酮转化效果最好;叶片外植体转化研究中,在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100μM乙酰丁香酮转化效果最好。7.茎段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平均转化效率大于50%,最高达到70%;而叶片外植体的转化率偏低,平均转化效率约30%,最高也只有47%。201-2的茎段作为外植体更适于转基因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绪论  13-26
  1.1 引言  13-16
    1.1.1 研究背景  13-15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6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6
  1.2 桉树转基因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6-23
    1.2.1 桉树再生体系的建立  16-19
    1.2.2 桉树转基因方法  19-22
    1.2.3 转化植株筛选与检测  22-23
    1.2.4 研究评述  23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23-25
    1.3.1 研究目标  23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3-25
  1.4 研究技术路线  25-26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6-35
  2.1 再生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26-28
    2.1.1 试验材料  26
    2.1.2 试剂  26
    2.1.3 试验方法  26-28
  2.2 转化体系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28-33
    2.2.1 试验材料  28-29
    2.2.2 试剂  29
    2.2.3 试验方法  29-33
  2.3 试验观测与统计分析  33-35
    2.3.1 再生体系研究的试验观测和统计分析  33
    2.3.2 遗传转化体系的试验观测与统计分析  33-34
    2.3.3 数据分析和统计模型  34-35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5-58
  3.1 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  35-45
    3.1.1 激素对再生的影响  35-39
    3.1.2 大量元素的影响  39-40
    3.1.3 外植体生理年龄的影响  40-42
    3.1.4 外植体部位对再生影响  42-44
    3.1.5 增殖与生根  44
    3.1.6 小结  44-45
  3.2 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  45-58
    3.2.1 Km 筛选浓度的确定  45-48
    3.2.2 Cef 对植株再生影响  48-51
    3.2.3 转化程序的优化  51-56
    3.2.4 筛选培养  56-57
    3.2.5 小结  57-58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58-65
  4.1 结论  58-59
  4.2 讨论  59-65
    4.2.1 再生体系建立  59-60
    4.2.2 转化体系的优化  60-65
参考文献  65-72
附录一  72-74
附录二  74-75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75-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金属蜂窝与再生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研究,V215.4
  2. 鹿茸配合生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R259
  3. 再生混凝土微粉/水泥基透水性复合材料的试验研究,TU528
  4. 综合利用建筑废渣灰、旧砂再生粉尘和污泥制备轻集料的研究,TU528.042
  5. 再生混凝土多孔砖用骨料及配合比试验研究,TU528
  6. 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X703
  7. 利用RNAi提高烟草对病毒的抗性及岷江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构建,S435.72
  8. 再生骨料半干硬性混凝土制备与成型的试验研究,TU528
  9. 聚丙烯腈基两性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342.31
  10.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1. rd29A驱动RdreBlBI基因转化‘红颊’草莓的研究,S668.4
  12. 一个油菜菌核病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S435.654
  13.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14. 公共政策执行再生性梗阻与症解研究,D035
  15. 水稻纹枯病菌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S435.111.42
  16.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17.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18. 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S511
  19. 农杆菌介导GmWRKY21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S565.1
  20. 大豆GmFtsH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S565.1
  21. 野生种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YS和API的克隆及SpCYS转化马铃薯和烟草的初步研究,S53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阔叶乔木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