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机插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高产栽培调控机理

作 者: 袁奇
导 师: 丁艳锋;王绍华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机插水稻 分蘖成穗 氮肥运筹 氮素吸收 高产栽培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6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武香粳9号密度试验、肥料运筹试验、密度与肥料运筹互作试验和武运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集成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规律、氮素吸收与利用特点及其高产栽培调控技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机插水稻分蘖主要发生在4/0、5/0、6/0、7/0等一次分蘖和少量4/1二次分蘖等中位蘖位上,成穗率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蘖位,同时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分蘖的发生与成穗率都下降。与机插秧苗手栽相比,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率的优势主要4/0、5/0、6/0、7/0一次分蘖和少量4/1二次分蘖,而手栽稻优势主要集中1/0、2/0、3/0一次分蘖上。(2)机插水稻在3叶1心期移栽,分蘖发生的起始叶位为3/0,普遍发生分蘖的叶龄期在第6叶抽出后半期,即移栽后新生2张叶片开始分蘖。而用机插秧苗手栽,分蘖发生的起始叶位为2/0,普遍发生分蘖的叶龄期在第5叶抽出后半期,即移栽后新生1张叶片开始分蘖。机插与手栽相比,分蘖普遍开始发生的叶龄期要晚1个出叶周期。(3)在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以基蘖肥:穗肥=4:6、基肥与蘖肥比=3:7的机插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则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而下降。因此,机插水稻的高产施肥应该减少基肥与分蘖肥的比例,增加穗肥的比例,并将分蘖肥分为两次施用,以同步提高机插水稻氮肥利用率与产量。(4)在机插条件下,密度和肥料互作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总吸氮量也增加,氮肥利用率提高;在每穴栽插3苗时,减少基肥的比例,可以提高机插水稻总的吸氮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产量;当每穴栽插苗数>3苗之后,总吸氮量减少,氮肥利用率下降。(5)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总颖花量、成穗率和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情况,发现亩总颖花数、成穗率、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和叶、鞘干物质向穗部的转运率等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亩产600kg群体的成穗率60-65%,650kg水平的成穗率65-70%,700kg水平的成穗率必须大于70%。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0
英文摘要  10-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6
  1 水稻分蘖发生与氮素吸收利用  12-19
    1.1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因素  12-13
    1.2 影响水稻群体分蘖成穗率的因素  13-14
    1.3 不同蘖位分蘖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价值  14-16
    1.4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6-18
    1.5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8-19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21
  3 技术路线  21-22
  参考文献  22-26
第二章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影响  26-37
  1 材料和方法  26-27
    1.1 试验设计  26-27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7
      1.2.1 群体茎蘖数与分蘖挂牌  27
      1.2.2 计算与分析方法  27
  2 结果与分析  27-34
    2.1 每穴栽插苗数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7-28
    2.2 每穴不同栽插苗数对机插和手栽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28
    2.3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群体茎蘖数、穗数的影响  28
    2.4 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水稻各蘖位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28-31
    2.5 机插水稻与手栽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比较  31-32
    2.6 每穴栽插苗数对不同蘖位分蘖经济性状的影响  32-34
    2.7 每穴栽插苗数处理对机插水稻群体成穗率的影响  34
  3 讨论  34-36
  参考文献  36-37
第三章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7-45
  1 材料和方法  37-39
    1.1 试验设计  37-38
    1.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38-39
  2 结果与分析  39-42
    2.1 不同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9-40
    2.2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群体吸氮的影响  40-41
    2.3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1
    2.4 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氮素运转的影响  41-42
  3 讨论  42-43
    3.1 不同氮肥运筹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2-43
    3.2 不同氮肥运筹机插水稻氮素的转运特点  43
  参考文献  43-45
第四章 密度与氮肥运筹互作对机插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5-52
  1 材料与方法  45-47
    1.1 试验设计  45-46
    1.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46-47
      1.2.1 产量及其结构的测定(见第三章)  46
      1.2.2 关于氮素利用的计算方法  46
      1.2.3 其它测定项目与方法(见第三章)  46-47
  2 结果与分析  47-50
    2.1 不同密肥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7
    2.2 不同密肥处理的产量和抽穗期的群体质量  47-48
    2.3 不同密肥处理总吸氮量和阶段性吸氮量  48-49
    2.4 不同密肥处理对机插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9-50
  3 讨论  50-51
    3.1 栽插苗数与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关系  50
    3.2 栽插苗数与肥料运筹互作与机插水稻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的关系  50-51
  参考文献  51-52
第五章 不同产量水平机插水稻群体质量  52-64
  1 材料与方法  52-53
    1.1 试验设计  52-53
    1.2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53
  2 结果与分析  53-60
    2.1 不同产量水平与总颖花数的关系  53
    2.2 不同产量水平的茎蘖动态的变化  53-54
    2.3 不同产量水平拔节期根冠比  54-56
    2.4 不同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  56-57
    2.5 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57
    2.6 不同产量水平叶面积的动态变化  57-60
    2.7 不同产量水平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与收获指数  60
  3 讨论  60-63
    3.1 关于机插水稻高产生产特点与群体质量  60-61
    3.2 叶、鞘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的关系  61
    3.3 关于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的调控途径  61
    3.4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61-63
  参考文献  63-64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4-65
致谢  65-66
附: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论文  66

相似论文

  1. 江苏省武进区机插水稻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S511
  2. 温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S511
  3. 氮肥运筹对转基因棉Bt蛋白表达与降解的调控作用,S562
  4.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5. 太湖流域不同肥力土壤稻—麦轮作系统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S158.5
  6. 不同菠菜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机理研究,S636.1
  7. 不同生育期杂交晚稻品种氮素吸收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S511.33
  8. 湘农玉13号玉米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S513
  9. 膜下滴灌条件下杂交棉水氮响应特征研究,S562
  10. 水稻氮素利用基因型鉴定筛选及其响应研究,S511
  11. 播期、播量和氮肥运筹对小麦品种西农2000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S512.1
  12. 稻草全量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S511.33
  13.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及示范推广,S565.4
  14. 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氮素吸收利用与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研究,S511
  15. 氮肥运筹对水稻结实期冠层特征的影响,S511
  16. 淮北麦茬田地力水平与施氮量对超级稻徐稻3号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S511
  17.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S511.31
  18. 不同土类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S511
  19. 氮素运筹对超级杂交水稻氮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影响,S511
  20. 高产栽培条件下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S513
  21. 两个糯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S5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