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氮素吸收利用与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研究

作 者: 殷春渊
导 师: 张洪程;戴其根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生育类型 氮素吸收利用 精确定量施氮 100kg籽粒吸氮量 土壤基础供氮量 氮肥当季利用率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试验于2007-2009连续3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进行,以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有代表性的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0(0)、低(150 kg/hm2)、中(225 kg/hm2)和高(300 kg/hm2)4种氮素施用水平,分别从产量、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精确定量施氮参数即是土壤基础供氮量、100kg籽粒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分类评价,明确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不同产量水平下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较适宜范围,以期为水稻大面积高产定量施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随水稻熟期的延长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除中熟晚粳外均呈增加趋势,而中熟晚粳部分品种的产量表现为中氮>高氮>低氮>0氮趋势。不同氮素处理干物质积累特性进行比较,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在不同生育类型间,各氮素处理均表现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即随着品种熟期的延长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2)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不同氮肥处理下植株氮素吸收特性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呈上升趋势;随品种生育期的延长,植株吸氮量显著增加。如成熟期吸氮量,在无氮处理下,中熟晚粳分别比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高24.2%、23.74%、18.43%和15.42%;在低氮处理下分别高36.96%、34.73%、26.92%和6.16%;在中氮处理下分别高25.44%、21.89%、11.35%和1.75%;在高氮处理下分别高20.24%、11.66%、8.74%和0.69%。从植株吸氮量的差异百分比看出,随着品种生育期的延长,类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3)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对土壤基础供氮利用量表现为随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不施氮条件下100 kg基础产量吸氮量不同生育类型表现为,早熟中粳基础产量为5.24(4.37~6.06)t/hm2,100 kg基础产量吸氮量为1.75(1.64~1.92)kg;中熟晚粳基础产量为5.99(4.59~6.92)t/hm2,100 kg基础产量吸氮量为1.73(1.17~1.82)kg,变幅较大;而在本地较适宜种植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类型的100 kg基础产量吸氮量的差异较小,平均产量为5.97 (4.87~6.58) t/hm2,100 kg基础产量吸氮量为1.58 (1.50~1.63) kg,变幅较小相对较稳定,其参数值更易于生产上广泛应用。(4)施氮区水稻100kg籽粒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氮处理显著低于中、高氮处理,高氮处理明显高于中氮处理,而中氮和高氮处理下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中氮水平下,早熟中粳,平均产量7.42 t/hm2,100kg籽粒吸氮量为2.08(1.92~2.23)kg,中熟中粳9.65 t/hm2的为1.91(1.9~1.92)kg;迟熟中粳9.88 t/hm2的为1.92(1.9~1.93)kg;早熟晚粳9.89 t/hm2的为1.91(1.90~1.94)kg;中熟晚粳9.85 t/hm2的为2.02 (2.01~2.04) kg。由此可以看出,除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值稍大外其它3种类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总体上表现为,平均为7.5 t/hm2左右的产量,其100kg籽粒吸氮量为1.86(1.85~1.87)kg,9 t/hm2左右的为1.94(1.91~2.04)kg,10.5 t/hm2左右的为1.95(1.93~2.01)kg。高氮水平下各生育类型施氮参数变化规律与中氮处理类似,平均为7.5 t/hm2左右的产量,其100kg籽粒吸氮量为2.01(1.98~2.05)kg,9 t/hm2左右的为2.08(2.01~2.19)kg,10.5 t/hm2左右的为2.09(2.08~2.1)kg。相关分析表明,100kg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说明适宜的100kg籽粒吸氮量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5)不同施氮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进行比较,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平均氮素利用效率增加,至中氮处理达最大值后高氮处理稍有下降,而这两处理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均与低氮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生育类型间比较表现为,在低氮处理下,随着品种生育期的延长氮素利用效率基本上呈增加趋势;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则表现为,随着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至中熟晚粳利用率稍有下降,这是因为中高氮水平下部分中熟晚粳品种不能完全成熟之故。不同生育类型的氮素利用率,中氮处理平均分别为31.32%、37.64%、38.5%、41.08%和38.11%,高氮处理分别为28.74%、36.13%、37.16%、40.15%和39.42%。这说明,试验所在的江苏沿江地区大面积水稻品种以早熟晚粳当家,不仅利于高产,并且氮素利用率高而稳定。若种植生育期过短或过长的品种,均会引起氮素利用效率的降低。(6)分别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较适宜种植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不同品种水稻的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稳定性进一步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以产量为基础对3种类型水稻采用离差平方和的聚类分析法,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均划分低、中和高产3种类型。把同产量等级不同氮肥处理下的品种进行分类,初步划分了中氮低产和高氮低产、中氮中产和高氮中产及中氮高产和高氮高产3类型品种。其中中熟中粳中同属于中氮低产和高氮低产、中氮中产和高氮中产、中氮高产和高氮高产的品种数分别占供试试验品种总数的32%、24%和12%,迟熟中粳分别占11.1%、19.4%和27.8%,早熟晚粳分别占20.69%、20.69%和13.79%。3产量等级下的品种数所占的比例总和超过了50%,说明供试品种中有一半以上的产量等级随氮肥变化较为稳定的。把不同产量等级下的氮素吸收利用参数进行比较表明,同一产量等级下,高氮处理的氮素吸收量高于中氮处理,氮素利用效率低于中氮处理;而相同氮素处理同一产量等级不同品种间产量及氮素吸收参数差异较小,相对较稳定。说明在同一氮肥处理下,产量相近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参数基本趋于一致。进一步对主推品种和非主推品种的施氮参数进行研究表明,不论是100kg籽粒吸氮量,还是氮肥当季利用率基本表现为主推品种高于非主推品种,且相同生育类型不同品种间施氮参数更趋稳定。(7)以2007-2008年中等施氮水平下得出的氮素吸收利用参数值为例,于2009年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水稻精确施氮三参数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吻合性相对较好,在中高产水平下的实际产量大多超过或接近目标产量,平均比目标值高出2.46个百分点。进一步通过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拟合方程〔Y(目标值)=X(实际值)〕系数进行检验,基础产量的拟合系数达1.0200,目标产量的拟合系数达1.0072,100kg籽粒吸氮量的拟合系数达1.0087,氮肥利用率的拟合系数达1.0088。表明在水稻品种类型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精确施氮参数年度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拟合系数基本上在1左右波动。正是这种稳定性的存在,才使得生产上利用斯坦福方程精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施氮量成为可能。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3
ABSTRACT  13-1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8-42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8-21
    1.1 研究背景  18-20
    1.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0-21
  2 氮肥利用现状  21-30
    2.1 氮肥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21-22
    2.2 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特性  22-28
      2.2.1 生长阶段吸收特性  22-23
      2.2.2 吸收利用率偏低  23-25
      2.2.3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25-28
    2.3 不同类型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28-30
  3 国内外关于精确定量施肥的研究现状  30-34
    3.1 国外研究现状  30-31
    3.2 国内研究现状  31-34
      3.2.1 关于我国精确定量施肥的概述  31-32
      3.2.2 精确定量施肥在我国取得的初步研究结果  32-34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4-35
  参考文献  35-42
第二章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特性的研究  42-63
  0 前言  42
  1 材料与方法  42-44
    1.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42-43
    1.2 试验设计  43-44
    1.3 测定内容  44
      1.3.1 干物质的测定  44
      1.3.2 实际产量的测定  44
    1.4 数据分析  44
  2 结果与分析  44-56
    2.1 施氮水平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的差异  44-47
      2.1.1 产量总体变异  44-46
      2.1.2 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46-47
    2.2 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  47-52
      2.2.1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差异  47-50
      2.2.2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生育类型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差异  50-52
    2.3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籽粒产量与主要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52-56
      2.3.1 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52-55
      2.3.2 成熟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55-56
  3 小结与讨论  56-60
    3.1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的差异  56-57
    3.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生产积累差异  57-58
    3.3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物质生产阶段性积累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58-59
    3.4 关于提高生物产量的讨论  59-60
  参考文献  60-63
第三章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研究  63-81
  0 前言  63-64
  1 材料与方法  64-65
    1.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64
    1.2 试验设计  64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64-65
      1.3.1 植株全氮的测定  64
      1.3.2 实际产量的测定  64-65
      1.3.3 数据分析  65
  2 结果与分析  65-74
    2.1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氮素积累的差异  65-70
      2.1.1 植株含氮率的差异  65-66
      2.1.2 植株吸氮量的差异  66-68
      2.1.3 100kg 籽粒吸氮量的差异  68-70
    2.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  70-73
      2.2.1 氮素利用效率总体变异  70-71
      2.2.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比较  71-73
    2.3 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及氮素吸收利用之间的相关关系  73-74
  3 小结与讨论  74-78
    3.1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植株含氮率的差异  74-75
    3.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氮素积累的差异  75-76
    3.3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76
    3.4 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及氮素吸收利用之间的相关关系  76-78
  参考文献  78-81
第四章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对土壤基础供氮量的响应  81-93
  0 前言  81-82
  1 材料与方法  82-83
    1.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82
    1.2 试验设计  82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82-83
      1.3.1 植株全氮的测定  82
      1.3.2 实际产量的测定  82-83
      1.3.3 数据处理方法  83
  2 结果与分析  83-88
    2.1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基础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  83-84
    2.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对土壤氮素吸收差异  84-85
    2.3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对土壤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85-87
    2.4 无氮区土壤基础供氮量与基础产量及土壤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87-88
  3 小结与讨论  88-90
    3.1 无氮区植株总吸氮量与土壤基础供氮能力一致性分析  88-89
    3.2 土壤基础供氮量与土壤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89-90
  参考文献  90-93
第五章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精确定量施氮参数初步研究  93-116
  0 前言  93-95
  1 材料与方法  95-97
    1.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  95
      1.1.1 供试地点  95
      1.1.2 供试品种  95
    1.2 试验设计  95-96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96-97
      1.3.1 植株全氮的测定  96-97
      1.3.2 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计算  97
      1.3.3 实际产量的测定  97
      1.3.4 数据分析  97
  2 结果与分析  97-111
    2.1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产量的差异  97-99
      2.1.1 产量总体变异  97-98
      2.1.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  98-99
    2.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100kg 基础产量吸氮量及其差异  99-103
    2.3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目标产量需氮量及氮素当季利用率差异  103-107
      2.3.1 目标产量需氮量的确定  103
      2.3.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氮素当季利用率的差异  103-107
    2.4 主推品种与非主推品种100kg 籽粒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比较  107-108
    2.5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100kg 稻谷吸氮量年间比较  108-109
    2.6 产量与100kg 稻谷吸氮量的关系  109-111
  3 小结与讨论  111-113
    3.1 关于目标产量需氮量的确定  111-112
    3.2 关于土壤基础供氮量的确定  112
    3.3 关于氮肥当季利用率的确定  112-113
    3.4 关于主推品种施氮参数的研究  113
  参考文献  113-116
第六章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精确定量施氮参数品种间差异及其分类  116-137
  0 前言  116-117
  1 材料与方法  117-118
    1.1 供试材料  117
    1.2 试验设计  117-118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18
    1.4 分析方法  118
  2 结果与分析  118-131
    2.1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精确定量施氮参数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差异  118-120
    2.2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籽粒产量基因型分类  120-123
      2.2.1 中熟中粳品种分类  120-121
      2.2.2 迟熟中粳品种分类  121-122
      2.2.3 早熟晚粳品种分类  122-123
    2.3 不同产量类型下水稻精确施氮参数品种间差异及分类  123-130
      2.3.1 中熟中粳施氮参数品种间差异  124-126
      2.3.2 迟熟中粳施氮参数品种间差异  126-128
      2.3.3 早熟晚粳施氮参数品种间差异  128-130
    2.4 不同年代粳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参数的比较  130-131
  3 小结与讨论  131-134
    3.1 关于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参数的分类  131-133
    3.2 关于育种年代对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参数的影响  133-134
  参考文献  134-137
第七章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稳定性分析  137-155
  0 前言  137
  1 材料与方法  137-139
    1.1 供试地点与供试材料  137-138
      1.1.1 供试地点  137-138
      1.1.2 试验材料  138
    1.2 试验设计  138-139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9
      1.3.1 植株全氮的测定  139
      1.3.2 产量的测定  139
      1.3.3 数据分析  139
  2 结果分析  139-151
    2.1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检验分析  139-142
    2.2 不同生育类型水稻施氮量合理性检验  142-145
    2.3 不同水稻品种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稳定性分类及综合评价  145-151
      2.3.1 中熟中粳不同水稻品种施氮参数稳定性类型划分与评价  145-147
      2.3.2 迟熟中粳不同水稻品种施氮参数稳定性类型划分与评价  147-149
      2.3.3 早熟晚粳不同水稻品种施氮参数稳定性类型划分与评价  149-151
  3 小结与讨论  151-153
    3.1 关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精确施氮参数稳定性检验  151-152
    3.2 关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精确施氮参数稳定性类型分类  152-153
  参考文献  153-155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155-162
  1 主要结论  155-159
    1.1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植株氮素吸收特性  155-156
    1.2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对土壤基础供氮量的响应  156
    1.3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目标产量需氮量的确定  156-157
    1.4 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的氮肥当季利用率  157-158
    1.5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稳定性  158-159
  2 讨论  159-161
    2.1 关于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研究及应用  159-160
    2.2 关于水稻精确定量施氮参数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及应用  160-161
  参考文献  161-162
致谢  162-16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63

相似论文

  1. 水稻茎叶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筛选及分析,S511
  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3.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4. 水稻OsNAR2.1参与硝酸盐调控根系生长的机制,S511
  5.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6.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7.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8.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9.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S511
  10.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1.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12. 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S511
  13. 水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1.2和OsNRT1.5超量表达材料的功能鉴定,S511
  14. 雪茄外包皮烟关键栽培技术研究,S572
  15. 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机制研究,S511
  16. 利用RNA瞬时干扰技术研究甘油二酯激酶基因在水稻响应激发子木聚糖酶和盐处理中的作用,S511
  17. 水稻胁迫应答基因3’UTR模体及相关mi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Q943.2
  18. 大豆品种对北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TS214.2
  19.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20.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21. 作物品种群体抗性性状基因座定位的新方法研究,S33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