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普洱茶中的风味成分及微生物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作 者: 林长欣
导 师: 彭喜春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食品工程
关键词: 普洱茶 风味成分 微生物 细菌 霉菌
分类号: TS2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普洱茶的渥堆发酵过程就是以晒青毛茶的内含成分为基础,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的酶促作用、微生物呼吸代谢产生的热量和茶叶水分的湿热作用的协同下,发生以茶多酚转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而实现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因此,普洱茶品质风味形成的实质是在微生物参与下的酶促作用与湿热作用(其热源包括干燥过程的外源热及涯堆过程微生物释放的生物热)综合作用下,使内含成分实现一系列如氧化、聚合、缩合、分解等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对普洱茶品质有利的相应产物,从而使色泽黄绿、滋味浓爽、香气清鲜的晒青毛茶转化为色泽红褐、滋味醇厚、香气陈醇的普洱茶。在这一过程中,茶叶的内含成分及含量发生巨大变化。普洱茶随贮期延长,其风味及品质均发生一定的变化。本研究以三种不同贮存年限的生普洱茶做为原料,通过测定对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等几种特殊风味物质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还用四种选择性培养基对三种不同贮期熟普洱茶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培养与计数,通过对分离到的微生物个体形态的观察,并对细菌的16S rDNA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种类。鉴于普洱茶的贮期对其保健作用及价格有很大影响,而目前普洱茶贮存年限的鉴定并没有相应的标准及依据,本研究可以为普洱茶的分析鉴定提供理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贮期的增加,生普洱茶中的风味物质如水浸出物的含量递增,茶多酚、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差别。2、随贮期的增加,熟普洱茶中细菌的数量增加,而霉菌的数量减少。3、普洱茶中的优势菌种为细菌和霉菌,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4、优势细菌的种类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5种。5、霉菌的种类为灰绿曲霉菌(A.glaucus)、根霉菌(Rhizopus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黑曲霉菌(A.niger)、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1 文献综述  7-18
  1.1 云南普洱茶简介  7-9
  1.2 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  9-11
  1.3 普洱茶化学成分的研究  11-13
  1.4 普洱茶中微生物的研究  13-18
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0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20-33
  3.1 实验材料  20-23
  3.2 实验方法  23-33
    3.2.1 水浸出物含量测定  23-24
    3.2.2 干物质含量测定  24
    3.2.3 茶多酚含量测定  24-25
    3.2.4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5-26
    3.2.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6-27
    3.2.6 咖啡碱含量测定  27-28
    3.2.7 微生物菌落数计数  28-30
    3.2.8 微生物的分离  30
    3.2.9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30-31
    3.2.10 细菌的分子鉴定  31-33
4 结果与分析  33-60
  4.1 干物质含量  33
  4.2 水浸出物含量  33
  4.3 茶多酚含量  33
  4.4 游离氨基酸含量  33-34
  4.5 可溶性糖含量  34-35
  4.6 咖啡碱含量  35
  4.7 微生物菌落计数  35-36
  4.8 菌种分离  36-43
  4.9 微生物形态观察及分析  43-50
  4.10 细菌基因组PCR  50-57
  4.11 讨论  57-60
5 结论  60-61
参考文献  61-65
致谢  65

相似论文

  1. 普洱茶抑制乳腺癌SHZ-88细胞及保护亚基胍诱导的胃癌前病变和放疗损伤的作用,R285.5
  2.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3.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4.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虾池两种蓝藻溶藻效果的研究,S942.91
  5.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6. 牡蛎蛋白饮料脱腥技术的研究,TS254.4
  7.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8.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9. 云南有色金属矿山细菌多样性初步探究,TD926.4
  10. 光合微生物制氢菌种连续培养系统及其装置研究,TQ116.2
  11. 大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发育特性及防治药剂研究,S435.112.1
  12.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S828.5
  13. 冷却分割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R446.5
  14.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1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16.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17. 微生物有机肥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的效果及对根际微生物影响,S144.1
  18.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19.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20. 棘胸蛙非特异性免疫在多种环境胁迫下的反应特征,Q958.1
  21. 草除灵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的研究,X17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饮料冷食制造工业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