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双重理论规定

作 者: 张萌
导 师: 康渝生
学 校: 黑龙江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应然 实然 整合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人类探寻的斯克斯之谜为切入点,旨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文章通过回溯中西方传统哲学和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后,确立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者——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的认识,从不同的视角给我们科学的解答了人的本质是什么和应如何这一人类难解之谜。而如何把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有机整合,在动态发展中把握人的本质,这是本文作者写作的最终要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6
绪论  6-9
第一章 人类探寻斯芬克斯之谜的理论轨迹  9-19
  第一节 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9-13
    一、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阐释  9-11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的属性的认识  11-12
    三、传统哲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局限  12-13
  第二节 “哥白尼革命”与人本学的创立  13-19
    一、哥白尼革命——认识论转向  13-15
    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转向  15-19
      (一)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阐述  15-17
      (二) 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启示与局限  17-19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对人的本质理论问题研究  19-36
  第一节 马克思对人的应然本质的憧憬  19-28
    一、《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  19-24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9-20
      (二)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20-24
    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应该实现的本质特征  24-28
  第二节 马克思对人的实然本质的判断  28-36
    一、《提纲》中关于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判断  29-34
      (一)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29-31
      (二) “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1-34
    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实然本质  34-36
第三章 马克思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科学探讨  36-43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范式由抽象到具体的革命性转向  36-38
  第二节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完整认识  38-43
    一、在实践活动中考察人的本质  38-40
    二、在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本质  40-41
    三、在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  41-43
参考文献  43-47
致谢  47

相似论文

  1.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2.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3.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4. 基于学习的低阶视觉问题研究,TP391.41
  5.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6.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7. 一爆炸事故引发的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型),X928.7
  8. 乳糖衍生物Gu-4对内毒素休克小鼠的治疗效应及其机理研究,R459.7
  9.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10.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1.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2. 人乳铁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阳性细胞株的建立,Q78
  13. 61株鸭源鸡杆菌部分耐药基因及其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S852.61
  14. 论心理学的分裂危机与整合之路,B84-0
  15.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16. Hybrid Coat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实验研究,R781.2
  17. 博客应用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G633.41
  18. 公安110指挥决策业务系统,TP311.13
  19.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20. 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研究,TD79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