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制备食品级吐温-80微乳的研究

作 者: 赵嘉敏
导 师: 陈中;林伟锋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关键词: 微乳 食品级 吐温-80 结构转变 姜辣素
分类号: TS20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S),乙醇、丙二醇或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CS),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酸酯(MCT)或丁酸乙酯为油相(O),采用滴定法制备食品级微乳,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并研究姜辣素以吐温-80食品级微乳作为载体的制备和性质。吐温-80制备食品级微乳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油相的种类,短链脂肪酸酯要比中长链脂肪酸酯容易制备微乳,丁酸乙酯是食品级风味物质,是优良的油相选择。采取不同食品级助表面活性剂,乙醇更有利于形成微乳,而且形成微乳的机制更简单。制备的微乳能在室温下存放6个月以上,并一直保持澄清透明或半透明状态,粒径为1-100nm。通过电导法和粘度法成功衡量吐温-80制备食品级微乳的结构类型以及结构转变,而且粘度分析的结论与电导率分析的结论基本相一致。在吐温-80/乙醇/丁酸乙酯/水体系中,当体系的含水量低于52%~56%时,形成W/O型微乳;大于70%~72%时,形成O/W型微乳;在52%~72%之间,形成双连续型(B.C.型)微乳。配比中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增加,能够提早W/O型微乳向B.C.型微乳的转变和延迟B.C.型微乳向O/W型微乳的转变。以吐温-80食品级微乳为载体,加入适量的姜辣素,得到姜辣素微乳。姜辣素微乳呈黄色到深黄色澄清透明,能在室温下存放6个月以上保持稳定,而且能被无限稀释而不发生任何变化。当含水量为75%和S/(CS+O)=9/1时,以大豆油、MCT或者丁酸乙酯为油相的载物微乳姜辣素的饱和增溶量分别是1.709wt.%,1.314wt.%和1.167wt.%(wt.%即质量分数)。通过测定载物微乳姜辣素的最大增溶量,表明W/O型微乳对姜辣素的增溶量最大,B.C.型微乳次之,O/W型微乳最少。在离心、温度、盐度以及酸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姜辣素微乳仍能保持很高的稳定性,但比空白微乳的稳定性稍差。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26
  1.1 微乳的研究进展  11-24
    1.1.1 微乳的定义和分类  11
    1.1.2 微乳的性质  11-12
    1.1.3 微乳的微观结构  12-13
    1.1.4 微乳的形成机理  13-14
      1.1.4.1 双重膜理论  13
      1.1.4.2 几何排列理论  13-14
      1.1.4.3 R比理论  14
    1.1.5 微乳的配方设计  14-17
      1.1.5.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14-15
      1.1.5.2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15
      1.1.5.3 油相的选择  15
      1.1.5.4 水相的选择  15
      1.1.5.5 微乳配方  15-17
    1.1.6 微乳的制备  17
      1.1.6.1 滴定法  17
      1.1.6.2 均匀布点法  17
    1.1.7 微乳的研究方法  17-21
      1.1.7.1 微乳鉴定方法  18
      1.1.7.2 微乳类型鉴定方法  18-20
      1.1.7.3 微乳粒径测定方法  20
      1.1.7.4 微乳形状测定方法  20-21
      1.1.7.5 增溶量测定方法  21
    1.1.8 微乳的应用  21-24
      1.1.8.1 微乳给药系统  21-23
      1.1.8.2 食品级微乳的应用  23-24
  1.2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设想  24-26
第二章 吐温-80 食品级微乳的制备研究  26-37
  2.1 引言  26
  2.2 材料与方法  26-27
    2.2.1 试剂与仪器  26
    2.2.2 实验方法  26-27
  2.3 结果与分析  27-36
    2.3.1 组分对吐温-80 食品级微乳区域的影响  27-30
    2.3.2 环境因素对吐温-80 食品级微乳区域的影响  30-35
    2.3.3 吐温-80 食品级微乳外观性状  35-36
  2.4 本章小结  36-37
第三章 吐温-80 食品级微乳的性质和结构类型研究  37-49
  3.1 引言  37
  3.2 材料与方法  37-38
    3.2.1 试剂与仪器  37
    3.2.2 实验方法  37-38
      3.2.2.1 粒径的测定  38
      3.2.2.2 电导率的测定  38
      3.2.2.3 粘度的测定  38
      3.2.2.4 离心试验  38
      3.2.2.5 高低温试验  38
      3.2.2.6 盐度试验  38
      3.2.2.7 酸碱试验  38
  3.3 结果与分析  38-47
    3.3.1 微乳粒径比较  38-40
      3.3.1.1 不同油相  39
      3.3.1.2 不同助表面活性剂  39-40
    3.3.2 离心稳定性  40
    3.3.3 温度稳定性  40-42
      3.3.3.1 高温条件  40-41
      3.3.3.2 低温条件  41-42
    3.3.4 盐稳定性  42
    3.3.5 酸碱稳定性  42-43
    3.3.6 电导率分析  43-46
      3.3.6.1 单一微乳体系的电导率  43-44
      3.3.6.2 不同配比微乳体系的电导率  44-45
      3.3.6.3 不同油组分微乳体系的电导率  45-46
    3.3.7 粘度分析  46-47
      3.3.7.1 不同配比微乳体系的粘度  46-47
      3.3.7.2 不同油组分微乳体系的粘度  47
  3.4 本章小结  47-49
第四章 姜辣素微乳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49-61
  4.1 引言  49
  4.2 材料与方法  49-51
    4.2.1 试剂与仪器  49-50
    4.2.2 实验方法  50-51
      4.2.2.1 姜辣素微乳的制备  50
      4.2.2.2 粒径的测定  50
      4.2.2.3 含量的测定  50
      4.2.2.4 最大增溶量的测定  50-51
      4.2.2.5 离心试验  51
      4.2.2.6 高低温试验  51
      4.2.2.7 盐度试验  51
      4.2.2.8 酸碱试验  51
  4.3 结果与分析  51-59
    4.3.1 姜辣素微乳的外观性状  51-52
    4.3.2 姜辣素微乳的粒径  52-53
    4.3.3 姜辣素的含量  53-54
    4.3.4 姜辣素微乳的最大增溶量  54-55
    4.3.5 离心稳定性  55-56
    4.3.6 温度稳定性  56-57
      4.3.6.1 高温条件  56-57
      4.3.6.2 低温条件  57
    4.3.7 盐稳定性  57-58
    4.3.8 酸碱稳定性  58-59
  4.4 本章小结  59-61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1-62
创新  62
展望  62-63
参考文献  63-6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8-69
致谢  69-70
附件  70

相似论文

  1. 阳离子微乳液体系MFI型沸石分子筛的合成,TQ424.25
  2. Schiff碱铜(Ⅱ)配合物在不同基础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TE624.82
  3. BiFeO3结构与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B34
  4. 氨基硅油微乳废水电化学预处理技术研究,X703.1
  5. 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数的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法研究,O658.9
  6. 脑清微乳的药动学研究,R285
  7. 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结构转换,F249.2
  8. 微乳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多种金属离子,O657.72
  9. 酚磺乙胺注射液与吐温80配伍的稳定性研究,R942
  10. 芦丁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研究与评价,R283
  11. 微乳液萃取金属锗的研究,O614.431
  12. 姜辣素对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损伤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R818
  13. 生姜对半夏所致刺激性炎症反应的影响,R285.5
  14. 生姜乙醇提取物干预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及相关抗氧化活性研究,R285.5
  15. 鱼腥草注射液的致敏性研究,R286
  16. 紫外光引发反胶束微乳液制备超细纳米微凝胶及其再引发功能的研究,TB383.1
  17. 双嘧达莫口服微乳制剂的研究,R94
  18.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的规律性研究,TS202.3
  19. 两种天然药物对大鼠肠道药物吸收影响的研究,R965
  20. 白云石均匀沉淀法和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方法研究,TB383.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食品原料及添加剂 > 食品添加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