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脑梗死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作 者: 刘静华
导 师: 曹亦宾;马建国
学 校: 河北医科大学
专 业: 神经病学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 神经分化 脑梗死 细胞移植
分类号: R74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β-巯基乙醇体外诱导其向神经组织分化,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分化细胞方向;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观察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成模大鼠的治疗效果;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经血液循环归巢至受损脑区;是否可在脑内存活、迁移、并向神经组织分化;是否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的分泌;是否减少脑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以此探讨B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和机制。方法:1取3~4周龄的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传代扩增,取第4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2按照Woodbury方案进行预诱导和诱导。L-DMEM培养基+1mmol/Lβ-巯基乙醇+20%FBS预诱导24小时后,L-DMEM+5mmol/Lβ-巯基乙醇诱导5小时,之后去除诱导液为常规培养基,再培养2周。3诱导后进行细胞鉴定: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诱导细胞进行神经前体细胞表面标志(神经上皮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细胞表面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神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鉴定。4第3代BMSCs传代、换液后进行Brdu标记,时间大约3天,待第4代细胞长满瓶底时收集细胞,待移植。5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3月龄,体重270-300g),Longa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取成模大鼠50只随机分成两组,BMSCs移植组和PBS对照组,每组25只。6于MCAO 24h后,将Brdu标记的第4代BMSCs细胞1mL(含3x106个细胞)从尾静脉植入BMSCs组大鼠,对照组同样途径给予等量PBS。于MCAO后1天(移植前)、移植后7、14、21天各组大鼠分别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移植术后7天,各组大鼠分别随机取5只进行TTC染色测定梗死体积;再于同一天和第14、21、28天两组各处死大鼠5只,灌注取脑,多聚甲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制作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观察脑缺血病理改变;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移植入脑的BMSCs及分化以及NGF、BDNF、VEGF等因子的分泌。7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间同一时间点样本均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组间均数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BMSCs接种初期细胞呈圆形悬浮状态,24小时后大部分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单个分散存在或形成数个细胞克隆,逐渐伸角变形,呈圆形、多角形、长梭形等多种形态。传代后,细胞形态逐渐纯化,至第4代,形态单一,呈长梭形,漩涡状和平行排列生长。2预诱导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加入诱导液后细胞形态迅速改变,诱导5小时部分细胞漂浮、崩解、死亡,细胞形态不再发生明显改变,大部分细胞呈现神经元样形态。之后用常规培养基替换诱导液,一周以后,大多数细胞仍为神经元样形态,第2周细胞形态缓慢改变,2周时,细胞形态逐渐回到诱导前扁平的梭形状态。3诱导后细胞神经标志物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Nestin、NSE、GFAP均无表达。其余组, GFAP均为阴性。预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Nestin阳性细胞数在诱导1h后达到高峰,约为29.35%,诱导5h时几乎测不到。NSE阳性细胞率随诱导时间延长逐渐提高,诱导5h时NSE的阳性率约为57.53%。Nestin、NSE两个指标预诱导24h,诱导1h,诱导5h三个时间点阳性细胞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撤出诱导液常规培养细胞形态恢复到诱导前时,此时检测Nestin、NSE、GFAP均为阴性。4透射电镜结果:未诱导的BMSCs,胞核呈不规则形,胞浆较少,核质比大,细胞器不发达,偶尔可见处于分裂过程的细胞,表现出早期幼稚细胞特点。与诱导前相比,诱导后细胞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细胞质内细胞器更多,细胞核旁有丰富的高尔基复合体,可见大量扩张成圆形的粗面内质网和部分扁平(静止状态)的粗面内质网,可见圆形、椭圆形线粒体,少量游离核糖体。5大鼠右侧MCAO后,出现行走向右侧转圈或向右侧跌倒。术后1天TTC染色:梗死灶成白色,位于右侧额顶颞区皮层、基底节区;术后1天HE染色:右侧额颞顶叶皮层和基底节区大量神经细胞消失,可见固缩、碎裂、变形的胞核,浓染的胞浆,间质水肿明显。以上均提示形成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梗死。6两组大鼠在术后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明显升高,两组无差异(P>0.05)。各组评分随时间呈逐步下降趋势,自移植后第7天开始的3个时间点, BMSCs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比同时间点的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且差异显著(7d,p<0.05;14d、21d, p<0.01)。7移植后7d,TTC染色提示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梗死体积缩小,且差异显著(梗死体积:BMSCs组为21.21%土1.58%,对照组为25.75%土2.08%(P<0.05)。8 HE染色显示:两组均可见坏死中心神经元大量缺失,胶质细胞增生,微血管增生, BMSCs组和对照组比较,胶质细胞增生较少,微血管增生明显。9 TUNEL染色显示:两组在缺血边缘区均可见核染成棕色的凋亡细胞,BMSCs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BMSCs组24.6±3.2/HP;对照组64.2±4.1/HP(P=1.53403E-07< 0.01)。10 BMSCs组大鼠在移植后4个时间点均检测到Brdu标记阳性细胞, DAB染色核显棕黄色,主要位于半球缺血区及缺血边缘区,阳性细胞计数第7天43.6±2.7/HP,第14天35.8±2.59/HP,第21天18.4±2.4HP,第28天11.4±1.14/HP,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第21天脑片检测到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未计数),Brdu/NSE双标阳性结果不理想。BMSCs组缺血边缘区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未计数)。11两组第7天脑片,BDNF、NGF、VEG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果为胞浆显棕黄色。BDNF表达,BMSCs组: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0.47±0.05,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0.31±0.03;NGF表达,BMSCs组: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0.49±0.10 ,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0.28±0.11;VEGF表达,BMSCs组: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0.28±0.03 ,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0.13±0.05。BMSCs组BDNF、NGF、VEGF阳性细胞累积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独立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000596、0.001877、1.92151E-05,均小于0.01。结论:1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联合应用,可获得良好纯化的BMSCs。2 BMSCs经β-巯基乙醇诱导后,形态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变,GFAP表达阴性, Nestin表达在NSE之前,说明β-巯基乙醇体外诱导BMSCs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能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BMScs首先分化为神经干(前体)细胞,再转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同时这种化学诱导的转分化过程迅速、可逆,不能稳定持久,且损伤细胞。故分化后的BMSCs不宜用作干细胞疗法的种子细胞。3 Longa改良线栓法可得到大鼠稳定MCAO模型,该模型易于复制,梗死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位置较恒定,是研究缺血性卒中理想的动物模型。4脑缺血大鼠静脉移植BMSCs后,显著改善了受损的神经功能。植入的细胞大多归巢至缺血灶及其边缘,少数细胞存活(至少1月)、分化并可能部分替代受损细胞;通过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的表达,从而影响缺血区微环境,减少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促进血管生成;降低缺血灶边缘疤痕壁的厚度;等等多重途径使脑梗死大鼠受损神经功能得以改善。5本实验研究为体外诱导BMSCs神经分化,体内移植治疗脑梗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11
英文摘要  11-21
英文缩写  21-22
研究论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脑梗死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22-101
  引言  22-24
  第一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向神经方向分化的研究  24-55
    前言  24-25
    材料与方法  25-31
    结果  31-34
    附图  34-44
    附表  44-45
    讨论  45-51
    结论  51
    参考文献  51-55
  第二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脑梗死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55-101
    前言  55-56
    材料与方法  56-64
    结果  64-68
    附图  68-80
    附表  80-83
    讨论  83-94
    结论  94
    参考文献  94-101
综述 干细胞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101-119
  参考文献  110-119
致谢  119-121
个人简历  121

相似论文

  1. 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R743.33
  2.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5
  3. 延胡索乙素的立体选择性代谢及其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影响,R96
  4. TRAIL对肿瘤侵润CD4~+CD25~+ Treg的调节作用,R730.2
  5.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6.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对性成熟前小鼠卵泡及其血管发育的影响,S865.13
  7. 槐糖的提取纯化及其用于间型脉孢菌产纤维素酶的诱导研究,TQ925
  8. 茉莉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S567.239
  9. 柱头外露性状应用于棉花杂交制种及其诱导效应研究,S562
  10.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11.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12.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14.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1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R575.2
  16. HIF-1α在犬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心肌胰岛素抵抗中的表达及意义,R654.1
  17.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样(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R622
  18.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影响,R743.34
  19. 青枯菌PopW蛋白诱导植物抗病功能研究及其转基因烟草的构建,S572
  20.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21.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富血小板血浆对其增殖的影响,R3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