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性研究

作 者: 周晓敏
导 师: 蔡辉
学 校: 长安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行为模式 互动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0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同的层面对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与各种行为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形成公众良好的行为风尚。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表现出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设计与建设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忽视,致使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缺失。因此,如何满足市民的真正需求,协调和引导在公共空间环境创造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关系,使之更好的为创造优质的公共空间环境服务,同时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其提出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对策,为市民创造出既美观又适用的公共空间。本论文首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目前国内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之间应该是“互动”的关系,接着从行为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入手,分析人的行为需要及对环境的认知,并以此作为研究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分析与总结“互动”的关系。最后,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基于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创造出可以形成“互动”关系的公共空间,提出一种“互动设计”。并对此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和对策,就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以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及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为例,分析说明这种思想和方法在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8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9-12
    1.1.1 研究背景  9-12
    1.1.2 研究的意义  12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5
    1.2.1 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12-15
    1.2.2 “行为模式”概念的界定  15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8
    1.3.1 研究方法  15-16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16-18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程  18-34
  2.1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8-23
    2.1.1 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18-22
    2.1.2 西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  22-23
  2.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23-30
    2.2.1 我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23-29
    2.2.2 我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  29-30
  2.3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30-32
  2.4 小结  32-34
第三章 城市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性分析  34-46
  3.1 公共空间的本质与主体  34-38
    3.1.1 公共空间的本质是其涵盖的公共生活  34-35
    3.1.2 公共空间的行为主体  35-38
  3.2 公共空间中环境与行为模式相互作用关系  38-41
    3.2.1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8-39
    3.2.2 人的行为是机体与环境的媒介  39-40
    3.2.3 探讨环境与行为模式相适应的互动关系  40-41
  3.3 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判断公共空间设计的衡量指标  41-44
    3.3.1 认识互动概念  41-42
    3.3.2 衡量指标  42-44
  3.4 小结  44-46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设计  46-74
  4.1 基于行为模式心理研究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46-49
    4.1.1 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交往的公共交往空间  46
    4.1.2 形成生机蓬勃、舒适宜人的室外环境  46-47
    4.1.3 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  47
    4.1.4 合理满足人的自发性行为、习性  47-48
    4.1.5 破坏性、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和抑制  48-49
  4.2 公共空间的设计元素  49-54
    4.2.1 公共空间的选址  49
    4.2.2 公共空间的尺度  49
    4.2.3 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  49-51
    4.2.4 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  51
    4.2.5 公共空间的微气候  51
    4.2.6 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  51-52
    4.2.7 公共空间的植物配置  52-53
    4.2.8 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与小品  53-54
    4.2.9 公共空间的夜间照明  54
  4.3 公共空间的互动设计对策  54-59
    4.3.1 整体性原则  54-55
    4.3.2 环境优先与生态可持续原则  55-56
    4.3.3 历史与文化原则  56-57
    4.3.4 地域性原则  57
    4.3.5 以人为本原则  57-58
    4.3.6 互动原则  58-59
  4.4 互动设计思想  59-72
    4.4.1 公共空间与设计者的互动  59-63
    4.4.2 设计者的自我完善  63-66
    4.4.3 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互动  66-71
    4.4.4 公共空间与使用者的互动  71-72
  4.5 小结  72-74
第五章 案例研究——实践中的互动  74-101
  5.1 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  74-93
    5.1.1 公共空间  77-84
    5.1.2 使用者的公共生活  84-91
    5.1.3 公共生活与使用者之间的媒介——设计与管理者  91-92
    5.1.4 思考与建议  92-93
  5.2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93-99
    5.2.1 背景介绍  93
    5.2.2 公共空间  93-97
    5.2.3 公共生活  97-99
    5.2.4 思考与建议  99
  5.3 小结  99-101
结论  101-103
参考文献  103-106
附录  106-10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8-109
致谢  109

相似论文

  1.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研究,D630
  2.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3. 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研究,C912
  4. 基于行为模式的小区公共家具用户需求研究,F426.88
  5.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6.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7.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8. 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G637
  9.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10.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G623.2
  11. 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G633.951
  12. 数字电视互动应用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13. 面向数字电视的高清互动展示系统的研究和实现,TN949.197
  14. 病毒营销传播研究,G206
  15. 政府与企业节能减排互动机制研究,D922.68
  16.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研究,G633.41
  17. “人肉搜索”的社会学研究,C912.6
  18. 街道办事处内部权力互动研究,D630
  19. 论高中作文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G633.3
  20. 超越平面招贴设计新动态,J524
  21.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G633.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