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 者: 王福陈
导 师: 曹春梅
学 校: 广西师范学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制约因素 成因 对策
分类号: X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和困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源环境也付出了极大地代价,为此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出了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研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还有建国后我国领导人的生态理念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成因,提出了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发展生态科学技术等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在导论中论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论文内容通过三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西方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建国后中国领导人的生态理念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并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第二部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站在科学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生态文明,主要对我们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成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在于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合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第三部分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不仅在于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要大力倡导人们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更要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加大生态保护监督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的科技技术,支持实现保护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8
导论  8-13
  一、研究意义  8-9
  二、研究综述  9-12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2-13
第一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追溯与现状审视  13-27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追溯  13-23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审视  23-27
第二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成因  27-37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27-32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的形成原因  32-3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7-52
  一、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37-40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40-44
  三、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44-46
  四、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6-48
  五、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的科学技术,实现保护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  48-52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7
致谢  57-58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3.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4.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5.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6.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7.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8.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9.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10.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11.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12.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13.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14. 中学生作文非智力因素分析,G633.3
  15. 高考数学压轴题背景溯源分析及其备考教学研究,G633.6
  16. 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G641
  17.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18.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9.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20.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21.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