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动态几何软件(DGS)技术对圆锥曲线教学的影响研究
作 者: 刘凯丰
导 师: 刘凯年
学 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 业: 学科教学
关键词: DGS技术 超级几何画板 圆锥曲线 椭圆 教育实验
分类号: G63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它集中地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而DGS技术是一种数学型的计算机工具,它能很好地展现几何的动态生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几何现象、发现几何规律,但目前这种技术平台在中学教学中未能很好地应用。本研究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探析DGS技术对圆锥曲线教学的影响。利用新课标高中数学选修教材(人教版)圆锥曲线这一章节中“椭圆知识”单元的教学,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常规的教学方法和以DGS技术为平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研究了近几年国内外DGS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现状和圆锥曲线教学研究的现状。为了对研究结论提供理论支撑,我对DGS技术和圆锥曲线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建构主义、数学教育价值、几何教学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DGS技术不再是数学教育的辅助性工具,而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从多角度探讨了圆锥曲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在实验方面,我采用的是单因素两水平等组准实验研究方法,以三亚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实验班、对比班)中的40名学生为被试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理论对无关变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得到真实的实验有效的数据,并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匹配样本的T检验,综合对学生的调查、教师的访谈等材料,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使用DGS技术进行圆锥曲线教学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教学目标,但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有很好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都有所发展;但是,使用DGS技术教学,与常规教学相比,其教学效果明显,很受师生的欢迎”。也许是由于实验准备不足、周期太短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教学方法并未对学生“椭圆知识”的单元测验的成绩有显著的提升。但我认为,只要长期坚持这种以DGS技术为平台的教学方法,必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的提高。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9 1. 引言 9-13 1.1 问题的提出 9-10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意义 10-13 1.2.1 研究内容 10-11 1.2.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1-12 1.2.3 研究意义 12-13 2. 文献综述 13-19 2.1 DGS 技术与教学整合现状研究 13-15 2.1.1 DGS 技术与教学整合理论方面的研究 13-14 2.1.2 DGS 技术与教学整合实践方面的研究 14-15 2.2 圆锥曲线教学的相关研究 15-19 3.DGS 技术对数学教学意义的探析 19-27 3.1 DGS 技术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19-20 3.2 DGS 技术的数学教育价值 20-23 3.2.1 DGS 技术充分契合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趋势 20 3.2.2 DGS 技术有助于揭示中学几何教育更本质、更直观的一面 20-22 3.2.3 DGS 技术为课堂数学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平台 22-23 3.3 DGS 技术的几何教学特征 23-27 3.3.1 对纸笔学习环境的补充 23-24 3.3.2 欧式几何的现代技术延伸 24-27 4. 高中圆锥曲线的教学要求及其特点 27-29 4.1 高中数学中圆锥曲线的内容设定与教学要求 27 4.2 目前中学圆锥曲线的教学特点 27-29 5.DGS 技术对圆锥曲线教学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29-36 5.1 研究设计 29-31 5.1.1 研究目标 29 5.1.2 研究方法 29-30 5.1.3 研究方案 30-31 5.2 研究过程 31-32 5.2.1 实验前测 31 5.2.2 对无关因素的控制 31-32 5.2.3 实验后测 32 5.3 实验结果 32-35 5.4 实验结果分析 35-36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36-39 6.1 研究结论 36-37 6.2 研究启示 37-38 6.2.1 使用DGS 技术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7 6.2.2 这种教学平台改变老师的角色 37 6.2.3 基于DGS 技术平台的教学的设计 37-38 6.3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展望 38-39 参考文献 39-41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41-42 附录 B:《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42-48 附录 C:访谈方案、调查问卷 48-49 附录 D:圆锥曲线实验前测试卷 49-52 附录 E:圆锥曲线实验后测试卷 52-55 附录 F:被试前后测原始成绩 55-56 致谢 56
|
相似论文
- 圆柱瓦及椭圆瓦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TK263.6
- 基于人眼检测的驾驶员疲劳状态识别技术,TP391.41
-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G633.6
- 具梯度项的半线性椭圆型方程解的渐近性态,O175.25
- 一种高性能可扩展公钥密码协处理器的研究与设计,TN918.1
- 基于无衍射光的同轴度误差测量系统软件开发,TP391.41
- 便携式风速风向测量仪,P414.7
- 模糊综合评判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TU201.5
- 水平椭圆管在水膜作用下的换热性能研究,TK124
- SSL协议应用于网络会议系统中的改进与研究,TP393.08
- 基于SURF特征的单目视觉SLAM技术研究与实现,TP242
- 基于轨道电路的重载货运车辆信号传输技术的研究,U284.2
- 椭圆叶花锚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结构修饰及其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R284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安全性研究,TP212.9
- 用于微装配的显微视觉系统标定技术的研究,TP391.41
- 磁场作用下椭圆量子环上激子和带电激子的基态能,O471.1
- 几类非局部初边值问题的数值方法,O241.82
- 严格凸性的一个特征性质,O177
- R~N上某些半线性椭圆方程与方程组的多解,O175.25
- 一类带有临界Sobolev指数的半线性椭圆方程的研究,O175.25
- 具p(x)增长的椭圆方程熵解的存在性,O175.2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数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