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圣经》寓言的隐喻认知理解

作 者: 季笑言
导 师: 卜玉坤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圣经》 耶稣 寓言 原型理论 整合理论
分类号: H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们对《圣经》寓言的研究开始于古罗马奥古斯汀,他认为寓言中每个元素都有其相对应属天的意义。这种理解在其后的1500多年里一直主导人们对《圣经》寓言的理解。进入二十世纪,人们开始从各个角度研究寓言故事。其中包括修辞学、文学、认知科学等不同视角。代表人物有Adolf Jülicher、George Lakoff、George Fauconnier、Mark Johnson、Mark Turner等。本文尝试把前人的认知理论结合,给《圣经》寓言以全新的理解。寓言故事通常被认为是文学的一种载体。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通常使用借喻的手法表达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和深刻的道理。而《圣经》寓言故事不仅仅指导我们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事如何去规范自己,它更深层的含义是我们人类是如何产生;现在应该如何按照上帝的旨意去生活;将来会如何在天国中得到应有的赏赐和惩罚。不同于普通的寓言故事,《圣经》中的所有寓言都有同一个背后的核心思想: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了救赎全人类的罪恶死在十字架上;我们将来的灵魂要接受审判。所以在解读《圣经》寓言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脱离这种思想而孤立的从功能上谈。以往对《圣经》寓言的研究,寓意派偏向于给每个寓言中元素定义、历史派往往期望重塑寓言故事所讲述的环境、文学派则极力关注《圣经》寓言中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文学和语言的影响。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从人的本身出发把主观和客观联系在一起。从认知的隐喻角度对寓言的阐释,拉开了人们对主观自我和客观世界综合研究的幕布。从互动论,联通论开始,人们渐渐转向认知范畴。莱考夫的“体验心智”彻底的把人们带入认知的领域,把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充分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期出现的“原型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次重要进步。本文的理论来源也是源自对在这些伟大理论的发散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由原型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共同搭建起来的,但它是两个理论的默契结合,而非简单的累加。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游戏”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FAMILY RESEMBLANCE。他认为所有成员以相似性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类别,即范畴。同一范畴内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家族相似性实际上事一种语意范畴的内在机制,正是有了这个机制,才使得范畴化在本质上被视为一种认知活动。因此,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心理学界、社会学界、语言学界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Fauconnier(1985)用心智空间来代替可能世界,并指出心智空间也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是人类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的媒介。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Fauconnier又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一般说来,概念整合至少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融合空间会利用并发展两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这四个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运作彼此连接,形成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和Turner明确指出:语言是概念整合的结果。整合理论的提出,对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作者通过对原型理论中原型意义和家族相似性、概念整合理论中类属空间和融合空间的整合。把各自理论中比较合理和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子提取出来并把它们投入到《圣经》寓言故事的理解中去,以获得更简单、直接、合理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使更广泛的群体了解《圣经》寓言故事的真实含义和背后隐藏的深刻法则,同时也可以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剖析语言运用的原则和我们认知世界的机制。原型理论中的原型意义是我们理解《圣经》寓言故事的起点。首先,我们在对《圣经》寓言故事的切入就应该把握它全书的主线,也就是原型意义。作者在文中例举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浪子的比喻、童女的比喻、才干的比喻、芥菜种的比喻都有相对应的最原始的原型意义。好撒玛利亚人比作不靠谨守律法进天国的人;浪子比作不认识上帝的人们;童女比作等待上帝再次降临的人们;才干比作上帝赋予人们的能力、祝福;芥菜种比作上帝的国度。当我们看到各种承载着天国信息的比喻时,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些天国的意义是如何载入我们世俗的语言的。所以原型意义极其重要。家族相似性又进一步使我们对不同寓言进行发散思考成为可能。比如才干的比喻中,它可以是我们被上帝赋予的生活的能力,也可以是我们播撒天国福音的能力,还可以理解为我们解读上帝旨意的能力。在不偏离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家族相似性赋予我们主管创造的可能性。然后我们要进入心智空间去验证我们认知的范围和创造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类属空间里,我们可以知道如上帝赋予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我们认识上帝的能力,或者我们传播福音的能力是不是类属与同一范畴的。由于所有涉及这个层面的问题都是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要根据经验来判断。然后把这些可能属于同一范畴的成员映射到融合空间进行整合,得到新的概念和理解。另外我们应该有一个验证机制,至少在我们得出的结论中,不会出现违背《圣经》话语中心思想的意思。例如,上帝赋予我们才干是不会包括让我们有能力造出巴别塔,或是使自己凌驾于他的能力之上的本领。作者在阅读有关认知理论书籍和《圣经》的时候,发现原型理论和整合理论的这些伟大创造对于《圣经》寓言故事的解释非常受用。不仅可以使作者对《圣经》有更好的把握,同时也在语言和认知的学习里有所收获。因此,作者尝试将这两个理论进行梳理和整合,以期望对更多的语言学习者有所帮助。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深刻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这篇文章只能对所涉及领域进行非常简单的探讨。作者希望日后可以继续在这方面学习、实践,获得更多的收获。

全文目录


Abstract  4-7
摘要  7-10
ABBREVIATIONS OF BOOKS OF THE BIBLE  10-16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6-20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6-17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7-18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8-20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0-40
  2.1 Overview of Parable  20-22
  2.2 Essence and Categorization of Parable  22-24
  2.3 Different Approaches on Parable  24-29
    2.3.1 The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25-26
    2.3.2 The mono-direction method  26-27
    2.3.3 The 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27-28
    2.3.4 Study from literary perspective  28-29
  2.4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the Parables from Jesus  29-34
    2.4.1 The Kingdom of Lord  30-31
    2.4.2 People in God’s Kingdom  31-32
    2.4.3 The Community and the Kingdom of Lord  32-33
    2.4.4 The prospective Kingdom  33-34
  2.5 Parable and Metaphor  34-40
    2.5.1 Metaphor and biblical parable  35
    2.5.2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  35-36
    2.5.3 Study of metaphor before Lakoff  36-38
    2.5.4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38-40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40-47
  3.1 The Prototype Theory  40-41
  3.2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41-44
  3.3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d the Prototype Theory  44-47
Chapter 4 Biblical Parables under Integrated Cognitive Analysis  47-56
  4.1 The Prodigal Son  47-50
    4.1.1 Informational background  47-48
    4.1.2 Analysis  48-50
  4.2 The Good Samaritan  50-52
    4.2.1 Informational background  50
    4.2.2 Analysis  50-52
  4.3 Ten Virgins  52-53
    4.3.1 Informational background  52
    4.3.2 Analysis  52-53
  4.4 The Parable of the Talents  53-54
    4.4.1 Informational background  53
    4.4.2 Analysis  53-54
  4.5 The Parable of the Mustard Seed  54-56
    4.5.1 Informational background  54
    4.5.2 Analysis  54-56
Chapter 5 Conclusion  56-59
  5.1 Major Findings  56
  5.2 Reflections on Present Study  56-57
  5.3 Limitations  57-58
  5.4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y  58-59
References  59-63
Appendixes  63-65
Acknowledgements  65

相似论文

  1.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2. 试论藏族寓言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特点,I207.9
  3. 当代圣经文学翻译:理念与实践探索,H059
  4. 柏拉图《理想国》中寓言的双重性,B502.232
  5. 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解读双关语翻译,H315.9
  6. 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Polysemic Simple Present Tense,H314
  7. 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H15
  8. 幽默解读中的支配原则分析,H030
  9. 《圣经》“爱德”思想研究,B971
  10. 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H315.9
  11. 英文药品说明书中情态动词的认知研究,H314
  12. 从文化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圣经中的隐喻,H315
  13. 浅析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圣经》翻译中的应用,H315.9
  14. 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H04
  15. 赵本夫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之路,I207.42
  16. 圣经原型视阈下的《哈姆雷特》研究,I561
  17. 《圣经》中的重复,I106.99
  18. 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K248
  19. 基督教音乐文化中的弥赛亚,J608
  20.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英语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研究,H315
  21. 从语用对等角度研究圣经习语翻译,H315.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写作、修辞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