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 张黎黎
导 师: 刘永春
学 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粘性 东西部地区 重庆市 对策研究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西部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日益明显,区域间的发展梯度已然形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东部地区迫切需要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在经历长期的发展以后,面临着人力资源、土地等方面硬性的发展“瓶颈”制约,西部地区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但是,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却并不如人们预想中那样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东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转移有在东部地区内完成的趋势,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这种产业转移的“粘性”现象较为严重,西部地区如何处理这种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及产业转移粘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东西部地区转移粘性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探讨了东西部地区出现产业转移“粘性”现象的原因。最后,本文以西部地区的重庆市为例,分析重庆市目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从重庆市增强自身的产业转移承接力,应对东西部地区的这种产业转移“粘性”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本文结合东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对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粘性进行了机制分析,另外,从生产要素、政府行政原因和东部企业产品销售模式这三方面探讨产业转移粘性出现的原因,这是本文对产业转移粘性研究的创新之处。但是,未能找到合理科学的方法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强度进行数理化度量,这也是针对产业转移粘性研究应该大力突破的难点之一。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1 绪论  10-14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0-11
    1.1.1 研究背景  10-11
    1.1.2 研究意义  11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1-12
    1.2.1 研究方法  11
    1.2.2 技术路线  11-12
  1.3 创新与不足  12-14
    1.3.1 主要创新  12
    1.3.2 存在不足  12-14
2 基本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14-27
  2.1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粘性概念的界定  14
  2.2 产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14-22
    2.2.1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14-17
    2.2.2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17-22
  2.3 产业转移粘性的研究综述  22-25
  2.4 研究述评  25-27
3 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粘性运行机理分析  27-34
  3.1 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27-30
    3.1.1 东部产业移出地的推动因素  27-29
    3.1.2 西部产业承接地的拉动因素  29-30
  3.2 产业转移粘性的动因分析  30-31
  3.3 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31-34
    3.3.1 产业转移粘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31-32
    3.3.2 产业转移粘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32
    3.3.3 产业转移粘性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2-34
4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粘性原因探讨  34-43
  4.1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34-38
    4.1.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34-36
    4.1.2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分析  36-38
  4.2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粘性现象原因分析  38-43
    4.2.1 生产要素引致产业转移粘性  39-41
    4.2.2 政府行政原因导致的产业转移粘性  41-42
    4.2.3 产品外销模式引致的产业转移粘性  42-43
5 西部地区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粘性的战略选择——以重庆市为例  43-64
  5.1 重庆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概述  43-53
    5.1.1 重庆市实际利用内资基本情况分析  43-45
    5.1.2 重庆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 分析  45-51
    5.1.3 重庆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1-53
  5.2 重庆市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粘性的战略选择  53-64
    5.2.1 重庆市产业转移承接力分析  53-60
    5.2.2 重庆市增强产业转移承接力应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对策  60-64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4-66
  6.1 研究结论  64-65
  6.2 研究展望  65-66
参考文献  66-69
附录  69-70
致谢  70

相似论文

  1. 宁波市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727.2
  2.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G632.0
  3. 广州市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33.96
  4. 中小型体育赛事营销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G80-05
  5. 冲突管理视野下高校课堂管理研究,G647
  6. 中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研究,D630
  7. 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07.4
  8. 基于统一战线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613
  9. 当代中国慈善行为的道德解析,D632.9
  10.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G322
  11.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G434
  12. 南昌市六所高校附属中学实施体育“新课标”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633.96
  13.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G649.2
  14. 基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重庆市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G804.49
  15.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D632.9
  16. 重庆市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412.6
  17. 江西省高校武术散打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52.4
  18. 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F205
  1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F127
  20. 贫困移民扶持开发对策研究,F323.8
  21. 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运作研究,F832.51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