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红楼梦》的终极关怀意蕴

作 者: 智源
导 师: 胡山林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红楼梦》 终极关怀意蕴 人生意义 自我认识 人本困境
分类号: I207.4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红楼梦》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意蕴,书中包含着古今中外作家所执着追问思考的那些普世性问题,如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意义),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生的根本困境,我是谁,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等等。这些问题都关乎着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终极关怀意蕴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一般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人生深度、哲学深度。这种终极关怀意蕴,是《红楼梦》思想价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红楼梦》达到的精神深度的重要标志。“终极关怀是文学精神价值的最大体现”,①所以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然而,已往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大多注意的是社会层面、现实层面,对其中的终极关怀精神却关注不够,或者说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红楼梦》的研究也不例外,虽然成果累累,但是从“终极关怀”角度讨论的却并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个遗憾。有鉴于此,本文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探讨《红楼梦》中所蕴含的终极关怀意蕴。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前言部分首先介绍了《红楼梦》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文学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和传播情况。其次梳理了《红楼梦》自成书以来,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研究的发展和流变,分析了不同流派的研究方法及其各自的侧重点与不同点。最后说明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切入点,即在终极关怀的视角下来分析研究《红楼梦》,介绍了对文本中所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的研究意义,目的是希望《红楼梦》思想意蕴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第一部分,分析《红楼梦》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思考。从虚无意识和反抗虚无两方面来论述:在虚无意识中分析了作者在宇宙终极的视角下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论述了作品中透露出的带有消极色彩的人生虚无思想倾向;反抗虚无,是从作品中所包含的对生命价值意义追寻的愿望来论述作品中所存在的很明显的对虚无的反抗意识。第二部分,论述了《红楼梦》对“自我”的思考与认识,即“我是谁”的问题。首先从甄贾宝玉这一对艺术形象入手,对作品中的甄贾宝玉现象做了梳理。在第二小节中主要从甄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其所包含着的“我是谁”这一问题,并分别介绍阐释了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灵”与“肉”、归属感等,从这几个方面论述了作品中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独特追问和理解。第三部分通过“石”与“玉”意象的对立、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的错位,分析《红楼梦》中的人本困境:首先从“石”与“玉”这一对立意象入手,论述了在宝玉身上发生的本真与异化;理想与现实一节中,分析介绍人类在现实存在基础上对理想的悬设和向往,以及人类始终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论述了《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主的人物所面临的理想困境;最后从人际交往中人与他者之间、人类个体本身等方面来论述动机与效果的错位。第四部分从“有限”和“超越”两方面来论述阐释《红楼梦》中包含的对有限与无限的思考以及对其的超越意识。宇宙是人类生存的大背景,宇宙无限而个体、人生却有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困境。在无限广袤的宇宙中,无论从时间或空间维度,人都显得极其有限,而这种人的存在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便使人想要超越它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寻求精神生活的家园。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红楼梦》的终极关怀意蕴作出总体梳理:在人本问题上,《红楼梦》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而从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对这些人本问题的思考中,可以了解人类的心灵的发展史,所以对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终极关怀精神意蕴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前言  11-16
  (一) 《红楼梦》的成就及其影响  11-12
  (二) 研究现状分析  12-14
  (三) 终极关怀视角下的《红楼梦》  14-16
一、人生意义的探寻  16-26
  (一) 虚无意识  16-21
  (二) 反抗虚无  21-26
    1. 意义追寻  22-24
    2. 价值肯定  24-26
二、“我是谁”的追问  26-32
  (一) 相似的两个宝玉  26-27
  (二) 自我认识  27-32
三、人本困境揭示  32-42
  (一) 本真与异化  32-34
  (二) 理想与现实  34-36
  (三) 动机与效果的错位  36-42
    1. 长辈对儿孙的爱导致的动机与效果的错位  37-38
    2. 爱情中动机与效果的错位  38-40
    3. 自身动机与效果的错位  40-42
四、有限与超越  42-49
  (一) 人生有限  42-47
    1. 生之有限  42-45
    2. 认识有限  45-47
  (二) 人生超越  47-49
结语  49-51
参考文献  51-54
后记  54-55

相似论文

  1. 概念隐喻理论视域中《红楼梦》诗词的英译研究,I046
  2. “乔韩窗口”理论在高一班级管理中的运用,G635.1
  3. 《红楼梦》和《玉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I106.4
  4. 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H146
  5. 《红楼梦》两译本中模糊语翻译对比研究,I046
  6. 杨宪益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7.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J805
  8. 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H315.9
  9.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幽默会话的翻译,I046
  10. 红楼花品之海棠文化翻译研究,I046
  11. 译者主体性与关照读者接受之研究,H315.9
  12. 《红楼梦》英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I046
  13. 再探《红楼梦》开篇的隐含情旨,I207.411
  14. 脂砚斋《红楼梦》评点中的“神理”,I207.411
  15.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诗歌意象翻译研究,H315.9
  16. 接受美学视阈下模糊语言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I046
  17. 《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H13
  18. 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19. “经典”的话语网络,I207.411
  20. 红楼梦文化元素的设计研究,J524
  21. 关于隐喻表现中译日的考察,H3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红楼梦》研究与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