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

作 者: 陈炜
导 师: 傅春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生态足迹 博弈模型 激励与约束机制
分类号: F127;F2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中部地区生态与经济矛盾凸显、中部各省发展战略实施之初的背景下,首先,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测算了中部地区生态的总体现状;其次,对比了中部六省的生态经济相关指标,对各省生态现状及经济发展潜力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剖析。从而在理论层面验证了各省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最后,立足中部六省的发展战略,建立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博弈模型。并借助博弈分析的结果,构建了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本文主要结论有:(1)中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表现出不乐观的发展状况,这种状况不仅体现在各省生态赤字的总量上,而且体现在各省生态足迹的结构变化。各省的生态赤字程度逐年增加,直至2009年,各省人均赤字程度不一,介于1.53-3.9hm2/cap。在生态状况的结构上,能源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过快是六省的普遍状况。但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的生态承载力仍然较高。综合来看,中部地区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和优势。(2)通过分析人均GDP、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地方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影响地方生态经济建设的主要对策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多元化、利用多种方式,促进消费的多元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3)在中部六省提出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省为参与人,建立了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博弈模型。并得出,欲使中部六省的发展战略成为博弈的均衡选择,必须要增加战略转型后的经济利润;降低产业的经济成本;降低产业的生态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小来自其他地区的压力影响。进而构建出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连续共生机制、配套投资机制、激励创新机制、生态控制机制、产能改革机制、政策交流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1章 绪论  8-19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8-9
    1.1.1 问题的提出  8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8-9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9-17
    1.2.1 生态经济研究综述  9-11
    1.2.2 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11-16
    1.2.3 生态经济对策研究综述  16-17
  1.3 研究内容  17-19
第2章 生态足迹理论及方法  19-23
  2.1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  19-20
    2.1.1 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  19-20
    2.1.2 均衡因子和产出因子  20
    2.1.3 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  20
  2.2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20-23
    2.2.1 生态足迹  20-21
    2.2.2 生态承载力  21-22
    2.2.3 生态足迹其他相关指标  22-23
第3章 中部地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研究  23-41
  3.1 中部地区及中部崛起战略  23-28
    3.1.1 中部地区概况  23-25
    3.1.2 中部崛起战略  25-28
  3.2 中部地区1990~2009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  28-36
    3.2.1 基础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8-30
    3.2.2 生态足迹计算  30-36
  3.3 生态承载力计算  36-38
  3.4 生态赤字/盈余计算  38-41
第4章 中部地区生态足迹比较及相关分析  41-52
  4.1 中部地区生态足迹横向比较  41-43
  4.2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43-45
    4.2.1 生态供需平衡分析  43-44
    4.2.2 生态供需结构分析  44-45
  4.3 生态利用效率分析  45-46
  4.4 地区发展能力分析  46-48
  4.5 本章小结  48-52
    4.5.1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8-50
    4.5.2 结论  50-52
第5章 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  52-58
  5.1 构建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提出  52
  5.2 构建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方法选择  52-53
  5.3 中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博弈分析  53-55
    5.3.1 中部生态经济建设博弈模型中的参与人分析  53-54
    5.3.2 博弈模型的构建  54-55
  5.4 结论  55-58
    5.4.1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理论支持  55-56
    5.4.2 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  56-58
第6章 本文创新点、不足及展望  58-59
致谢  59-60
参考文献  60-66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6

相似论文

  1.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2.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4.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5.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6.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研究,F127
  7. 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F127
  8. 宗族制度与徽商典当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K248
  9.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压力研究,X22
  10. 基于有限自动机的机器博弈系统建模与搜索算法的研究,O225
  11. 吉林市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分析及在土地环境评价中的应用,X825
  12. 基于博弈模型的税务稽查研究,F812.42
  13.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205;F127
  14. 基于生态足迹和物质流分析的长海县可持续发展评价,F205
  15. 产业转移背景下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对策研究,F127
  16. 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研究,F224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研究,F127;F224
  18. 供应链上Hockey-stick的博弈模型研究,F224.32
  19. 基于博弈论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算法研究,TN925
  20. 中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