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

作 者: 陈雪瑶
导 师: 田勇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旅游管理
关键词: 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足迹 笔架山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渗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借鉴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了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发展现状,从全新的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变化趋势。本研究选择笔架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法、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在整理现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旅游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理论,结合旅游业特点运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笔架山景区2008-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2008-2010年笔架山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1277 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为0.03427 hm~2,平均存在0.0215 hm~2的人均旅游生态盈余。但笔架山景区2008-2010年旅游生态盈余以及人均旅游生态盈余均呈下降趋势;2.根据2008-2010年笔架山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分类汇总可知,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是构成笔架山旅游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3.利用2008-2010年的计算分析结果,运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预测出笔架山2011、2012、2013年的旅游生态足迹为2502.632 hm~2、3720.496 hm~2、5356.425 hm~2。4.为了保证笔架山景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笔架山总的旅游生态承载力和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可知,在现有的旅游消费模型和旅游目的地保护措施下,每年接待游客307458万人次左右,基本可以保障笔架山景区的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5.实现笔架山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是基础,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关键。同时积极倡导可持续的消费观,使旅游者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生态旅游理念,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全文目录


摘要  3-4Abstract  4-8第一章 前言  8-13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8-10    1.1.1 研究背景  8-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0-11    1.2.1 研究目标  10-11    1.2.2 研究内容  11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1-13    1.3.1 研究方法  11-12    1.3.2 技术路线  12-13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运用研究  13-25  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  13-16    2.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3    2.1.2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目标  13-14    2.1.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14-16  2.2 旅游生态足迹基本理论与模型研究  16-25    2.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理论、及模型分析  16-19    2.2.2 生态足迹的实例研究  19-21    2.2.3 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模型  21-25第三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  25-37  3.1 笔架山景区的区域概况  25-26    3.1.1 笔架山景区自然资源概况  25-26    3.1.2 笔架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26  3.2 研究方法  26-27  3.3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27-37    3.3.1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生态分析  27-30    3.3.2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30-32    3.3.3 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32-33    3.3.4 游览观光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33-34    3.3.5 旅游购物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34-36    3.3.6 休闲娱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36-37第四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37-45  4.1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综合分析  37-39  4.2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  39-41  4.3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综合分析  41  4.4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预测分析  41-43    4.4.1 游客规模对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  42    4.4.2 笔架山景区客流量变化趋势预测  42    4.4.3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变化趋势预测  42-43  4.5 笔架山景区旅游发展状态评述  43-45第五章 笔架山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5-48  5.1 科学规划,合理分区  45-46  5.2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6  5.3 加强景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46  5.4 鼓励社区参与,培育生态居民  46-47  5.5 加强宣传,增强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  47-48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48-51  6.1 结论  48-49  6.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49-51    6.2.1 完善数据调查的统计  49    6.2.2 修正研究方法  49-51参考文献  51-5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54-55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2.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4.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5. 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
  6.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X22
  7.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F205
  8. 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Q149
  9. 基于生态安全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TU984.13
  10.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F205
  11. 长武县土地资源安全评价,F301.2
  12. 拉萨市生态足迹研究,X2
  1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X22
  14. 龙胜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F205
  15. 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F592.7
  16. 黔东南自治州生态足迹预测研究,X22
  17. 市域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与方法,X171.4
  18. 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X22
  19. 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X22
  20.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可持续性定量评估与预测,X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