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界面的生态性研究
作 者: 费双
导 师: 魏春雨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夏热冬冷 建筑界面 生态性 适应气候 适宜技术 审美重构
分类号: TU20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热工能耗成了能源浪费的主要因素,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筑界开始全面理性地审视建筑与环境气候的关系,意识到通过在建筑界面的设计上进行生态考虑对减少能源消耗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予以界面形态新的审美意义。本文首先以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境危机为背景,阐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生态的理论研究,解析了建筑界面的概念、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而得出建筑界面生态性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提出该地区同时也是国内普遍存在的生态设计的矛盾,诸如生态技术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矛盾、由于缺乏量化分析而使生态设计失去实效、生态建筑实施的问题。然后,提出建筑界面的生态性建构要素在于四个方面:适应气候、采用适宜技术、具备可调控力以及符合生态技术下的建筑美学观。基于以上各方面的论述分析,详细列出适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界面的生态性策略,包括建筑外遮阳与自然采光,被动式采暖与通风,建筑界面的绿化和建筑腔体空间四个方面,并且谈到了这些策略所带来的界面形态的审美影响。这也是论文最核心的部分。最后,提出了建筑界面生态性还来自于材料技术的支持,包括传统自然材料技术和新型工业材料技术,以及近年来的热点太阳能光伏技术。建筑师从地域气候的角度出发,通过注重设计手段而非依赖设备技术,提高建筑界面的生态性来协调自然环境与人体舒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插图索引 11-14 附表索引 14-15 第1章 绪论 15-22 1.1 研究背景 15-16 1.2 概念界定 16-18 1.2.1 建筑界面的概念及解析 16-17 1.2.2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17-18 1.2.3 建筑界面的生态性涵义 18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19 1.4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9-21 1.4.1 基本思路 19-20 1.4.2 研究方法 20-21 1.5 研究框架 21-22 第2章 夏热冬冷地区概况 22-28 2.1 夏热冬冷地区地域范围 22-23 2.2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23-24 2.2.1 夏季极端气温高 23 2.2.2 夏季静风率高 23 2.2.3 冬季寒冷持续时间长 23-24 2.2.4 冬夏两季湿度高 24 2.3 夏热冬冷地区现行建筑的生态反思 24-27 2.3.1 技术运用与形式创作 24-25 2.3.2 概念运用与量化分析 25-26 2.3.3 生态建筑在实施层面的阻力 26-27 2.4 本章小结 27-28 第3章 建筑界面的生态性建构要素 28-41 3.1 适应气候 28-33 3.1.1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 28-29 3.1.2 针对不同地域气候的朴素生态策略探索 29-32 3.1.3 "生物—气候"为主题的生态策略探索 32-33 3.2 适宜技术 33-35 3.2.1 适宜技术的涵义 33-34 3.2.2 适宜技术的技术特征 34-35 3.3 建筑界面的可调控能力 35-37 3.4 生态技术下的建筑美学观 37-40 3.4.1 从古典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 37-38 3.4.2 生态建筑美学观的形成 38-40 3.5 本章小结 40-41 第4章 适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界面的生态性策略 41-71 4.1 建筑外遮阳与自然采光 41-48 4.1.1 建筑遮阳的形式及运用 41-46 4.1.2 采光口的设计 46-48 4.2 被动式采暖与自然通风 48-58 4.2.1 冬季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49-52 4.2.2 夏季自然通风 52-58 4.3 建筑界面的绿化 58-65 4.3.1 原生态民居的借鉴 59 4.3.2 墙体垂直绿化 59-61 4.3.3 屋顶绿化与掩土建筑 61-63 4.3.4 缓冲的绿色空间 63-65 4.4 建筑腔体空间 65-69 4.4.1 腔体空间的源起 65 4.4.2 腔体空间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 65-69 4.5 本章小结 69-71 第5章 建筑界面生态性的材料技术支持 71-80 5.1 传统自然材料技术 71-74 5.1.1 土 71 5.1.2 木材 71-72 5.1.3 竹子 72-73 5.1.4 农作物纤维 73-74 5.2 新型工业材料技术 74-77 5.2.1 新型玻璃 74-76 5.2.2 新型混凝土 76-77 5.3 太阳能光伏技术 77-79 5.4 本章小结 79-80 结论 80-83 参考文献 83-86 致谢 86-87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7-88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88
|
相似论文
- 武汉长江两岸传统街区自然通风状况研究,TU834.1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林铺地景观设计韵律研究,TU986
-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研究,TU-0
- 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TU984.1
- 城市住区绿化环境研究,TU984.12
- 豫西陕县地坑窑居的适宜性保护与更新,TU-87
- 新疆阿以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P49
- 夏热冬冷地区夹芯墙的热湿性研究,TU111.3
- 基于红外传感的夏热冬冷地区人体热舒适度模型研究与实现,TU111
- 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绩效研究,F426.4;F224
- 城市河流景观评价研究,Q149
- 中美能源立法理念比较研究,D912.6
- 生态村社的适宜技术策略,TU982.29
- 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徽派民居的现代演绎,TU241.5
- 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的模拟研究,TM925.12
- 基于怀旧的更新——传统风貌街道建筑界面的更新设计研究,TU984.114
- 夏热冬冷地区高校中小型体育馆生态设计研究,TU245.2
- 湘西地区传统民居生态性研究,TU241.5
- 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TU984.14
-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窗户节能设计策略研究,TU111.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一般性问题 > 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 > 建筑节能设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