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村社的适宜技术策略

作 者: 刘毓杰
导 师: 罗杰威(Paolo Vincenzo Genovese)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传统聚落 生态村社 适宜技术
分类号: TU982.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鉴于城市人口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生态村社作为一种新的解决方式,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各国应用而生。它是在一个较小的行政区域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妥善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科学安排农、工、商、建、运和农业系统内部的农、林、牧、渔、副的发展比例,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以增加社会物质产品、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不断建立更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平衡,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文化发达、精神愉快的社区。目前国外生态村社的研究多是走在科学技术的前沿,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生态聚落的传统经验,在国家目前发展的条件下,即不能退守到传统中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能盲目跟随欧美发达国家的建设脚步。论文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对生态村建设的适宜技术加以分析。通过总结归纳传统聚落中采用的生态技术策略和探讨现代新型生态村社所采用的现代技术,指出我国生态村社建设应采取的适宜技术策略,为我国可持续社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5-9
第一章 绪论  9-14
  1.1 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9-11
    1.1.1 可持续发展背景  9
    1.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10
    1.1.3 生态村社研究概况  10-11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11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11-12
  1.4 概念概述  12-14
    1.4.1 传统聚落  12
    1.4.2 生态村社  12-13
    1.4.3 技术与生态技术  13-14
第二章 传统聚落的生态策略经验总结  14-32
  2.1 传统聚落的生态策略  14-19
    2.1.1 自然因素的影响  14-15
      2.1.1.1 气候条件  14-15
      2.1.1.2 地理地貌  15
      2.1.1.3 水系在传统聚落中的重要意义  15
    2.1.2 建筑的生态策略  15-18
      2.1.2.1 材料  16-17
      2.1.2.2 低技术条件的传统生态构造  17
      2.1.2.3 空间的合理布局  17-18
    2.1.3 对水资源的利用  18-19
      2.1.3.1 雨水的收集  18
      2.1.3.2 水的循环使用  18-19
    2.1.4 聚落的交通  19
    2.1.5 建设过程中的居民参与  19
  2.2 侗族传统居住聚落  19-27
    2.2.1 村落的选址与布局  19-20
    2.2.2 居住建筑  20-25
      2.2.2.1 基本类型  20
      2.2.2.2 建筑材料及建筑构造  20-22
      2.2.2.3 营造技术  22-23
      2.2.2.4 干栏建筑的生态经验  23-25
    2.2.3 聚落完整的水系  25-26
    2.2.4 灵活的道理交通系统  26-27
  2.3 泰国Amphawa 生态聚落  27-32
    2.3.1 Amphawa 的地理位置和聚落布局  27-28
    2.3.2 居住建筑  28-30
    2.3.3 水系  30
    2.3.4 交通  30-32
第三章 现代生态村社的技术策略  32-58
  3.1 现代生态村社的出发点  32-33
    3.1.1 能源危机和对环境的恶性影响  32
    3.1.2 与自然的共处  32-33
    3.1.3 提高人居条件的环境适应性  33
  3.2 生态居住建筑  33-52
    3.2.1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33-46
      3.2.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33-39
      3.2.1.2 风能的能量转化  39-40
      3.2.1.3 地热能的应用  40-42
      3.2.1.4 生物能的应用  42-43
      3.2.1.5 充分的自然通风  43-45
      3.2.1.6 雨水的回收利用  45-46
    3.2.2 生态化的建筑材料  46-51
      3.2.2.1 低技术生态材料的应用  46-48
      3.2.2.2 生态化的现代建材---生态混凝土  48-51
    3.2.3 废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  51-52
  3.3 永续农业技术  52
  3.4 交通系统  52-53
  3.5 废弃物的处理  53-54
  3.6 公众参与自建  54
  3.7 国外建设实践bedZED  54-58
第四章 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  58-80
  4.1 生态技术的层次  58-59
    4.1.1 传统技术  58
    4.1.2 现代低技生态技术  58
    4.1.3 高技生态技术  58-59
    4.1.4 低技术与高技术的关系  59
  4.2 适宜生态技术的内涵  59-61
    4.2.1 适宜生态技术的本质  59-60
    4.2.2 适宜生态技术的性质  60-61
    4.2.3 适宜生态技术的特征  61
  4.3 生态村社的类型  61-63
    4.3.1 城市型生态村社  62
    4.3.2 城郊型生态村社  62-63
    4.3.3 乡村独立型生态村社  63
  4.4 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  63-80
    4.4.1 本土化的前提  63
    4.4.2 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的原则  63-64
    4.4.3 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  64-72
      4.4.3.1 借鉴传统经验,适当应用现代技术  64
      4.4.3.2 充分结合自然环境  64-65
      4.4.3.3 以低技术地方生态材料为主,合理采用现代技术  65-66
      4.4.3.4 高效利用能源  66-68
      4.4.3.5 节约水资源  68-69
      4.4.3.6 合理配置绿化  69
      4.4.3.7 废物处理  69-70
      4.4.3.8 促进永续农业发展  70-72
      4.4.3.9 增加公众参与程度  72
    4.4.4 建设实践  72-80
      4.4.4.1 上海崇明生态岛  72-76
      4.4.4.2 延安黄土高原枣园绿色住区示范点  76-80
第五章 泰德中生态亭联合设计建造实践  80-99
  5.1 概述  80
  5.2 一号亭  80-90
  5.3 二号亭  90-99
参考文献  99-102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102-103
致谢  103

相似论文

  1. 高要市蚬岗镇八卦村传统聚落研究,K928.5
  2. 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TU986
  3.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研究,TU-0
  4. 传统聚落理念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U984.12
  5. 豫西陕县地坑窑居的适宜性保护与更新,TU-87
  6. 新疆阿以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P49
  7. 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绩效研究,F426.4;F224
  8. 晋商传统建筑的构成体系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TU-86
  9. 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徽派民居的现代演绎,TU241.5
  10.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界面的生态性研究,TU201.5
  11. 皖南“生态”型民居适宜技术研究,TU241.5
  12. 基于神经网络的节水灌溉适宜技术优选模型研究及系统开发,S274.1
  13. 北京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推广效果的调查研究,R197.1
  14. 45项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综合评价,R197.1
  15. 重庆市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的长效投入机制研究,R197.1
  16. 永续耕作生态村社设计原理及其案例研究,TU982.29
  17. 生态村社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策略探讨,TU982.29
  18. 关中农村住宅形态与节能设计研究,TU201.5
  19. 甘肃慢性病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R197.1
  20.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筛选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筛选模式研究,R197.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区域规划 > 中国区域规划 > 农村乡镇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