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 者: 陈绍宥
导 师: 杨庆育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就业
分类号: F249.27;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对个人、家庭、社会意义重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比较大。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及带动的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将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因此,研究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及对策,对推进重庆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解决当前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相关数据,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从增量角度选择就业的GDP弹性和不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考察重庆市三次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得出结论:目前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出结构,但正在向优化的方向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大的产业,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阻碍了其扩大就业的能力。接着利用上述指标对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析,得出: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的传统服务业就业所占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它们占重庆市就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现代服务业就业占重庆市就业比重和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其中金融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租赁商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也很强。对传统服务业应该进一步提高其生产率,通过做大规模以增加增大就业基础,使得即使这些行业的就业比重不高但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对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其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行业。然后,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工业化是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最后就发展重庆市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功能完善、集聚辐射力强的现代城市群,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依托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改变观念、促进竞争、扩大开放、规范行为和适当扶持等方面推进加快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及扩大就业。第三产业内部要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的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业,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要素市场;规范引导房地产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9
1 绪论  9-14
  1.1 背景  9-10
  1.2 研究的意义  10
  1.3 研究的目的  10
  1.4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评述  10-12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0-11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1-12
  1.5 研究的方法及资料  12
    1.5.1 研究的方法  12
    1.5.2 研究的资料  12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4
2 第三产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14-19
  2.1 第三产业的内涵  14-15
  2.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  15-17
    2.2.1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内涵  15
    2.2.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  15-17
  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趋势  17-19
3 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19-45
  3.1 我国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  19-24
    3.1.1 从GDP 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我国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19-21
    3.1.2 从增量角度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21-22
    3.1.3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看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22-24
  3.2 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24-29
  3.3 重庆市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29-35
    3.3.1 从GDP 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重庆市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9-32
    3.3.2 从增量角度看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32-33
    3.3.3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看重庆市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33-35
  3.4 重庆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35-45
4 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就业量因素的实证分析  45-53
  4.1 计量工具  45-48
    4.1.1 单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5
    4.1.2 协整理论的内涵界定  45-47
    4.1.3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内涵界定  47-48
  4.2 模型和数据的选取  48-49
  4.3 计量方法  49
  4.4 平稳性检验  49-50
  4.5 协整检验  50-51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51-53
5 对策及建议  53-56
  5.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53-54
    5.1.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53
    5.1.2 加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53-54
  5.2 依托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54
  5.3 加快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  54-56
致谢  56-57
参考文献  57-59
附录  59

相似论文

  1. 浙江省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倾向性研究,G647.38
  2. 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状况研究,F249.2
  3.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4. 农科大学生择业观、就业服务需求与高校就业服务优化,G647.38
  5. 发展服务外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探析,G647.38
  6. 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07.4
  7. 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G40-057
  8. 广西师范生就业力发展现状及改进研究,G657.38
  9. 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创新,G647.38
  10.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探究,G647.38
  11. 项目课程视角: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对策研究,G717.38
  12. 佳木斯地区多维度农民工就业管理体系研究,F249.2
  13. 体验式就业教育,G647.38
  14.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研究,G647.38
  15.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G647.38
  16. 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研究,G812.7
  17.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D75
  18. 太原市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分析,D669.2
  19. 社会保障对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探析,F124.7;F224
  20. 劳动力市场扭曲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412.6
  21. 我国三次产业变化与就业之研究,F249.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