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锐共振振动机振动同步性与振幅控制研究

作 者: 徐大鹿
导 师: 刘杰
学 校: 东北大学
专 业: 机械电子工程
关键词: 振动利用工程 振动自同步 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 锐共振
分类号: TB5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振动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近十几年来,振动利用工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振动机械作为一种特殊的机械设备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共振理论设计的锐共振振动机,具有比传统振动机械更为优越的性能,代表了未来振动机械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锐共振振动机,就是利用共振的原理,用较小的激振力即可以获得较大的振幅。但为了使振幅稳定,传统的振动机械绝大部分都工作在远超共振状态,而近共振振动机则用得较少,而且将共振频率比限制在z=0.8-0.9。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控制成本逐年下降,近共振振动机振幅的稳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加以解决,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频率比,甚至可以使频率比达到1。在阻尼一定的条件下,频率比越接近1,所需的激振力就越小,频率比近似等于1(共振频率比z=0.9-1.1)的锐共振振动机的优点就可想而知了。本文应用共振理论,对锐共振振动机械进行动力学分析。通过推导系统的微分方程,计算出振动体的振幅,以及影响振幅稳定的上下质体频率比、质量比、阻尼比等参数。利用Matlab绘出当参数变化时,系统上、下质体振幅的变化曲线,分析了物料质量变化对系统上、下质体振幅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对锐共振状态下空间双质体振动机,进行了同步性与同步稳定性分析,给出了影响二者的主要参数。利用Matlab提供的Simulink与Fuzzy Toolbox模块,对设计的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对锐共振振动机的上质体进行实时控制,使其振幅稳定在设定值。应用锐共振实验台、变频调速器、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工控机等设备结合Labview的数据采集模块、控制输出模块,进行振幅实时控制实验。通过实验结果与软件仿真的对比,可知所设计的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且性能优于传统PID控制器。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1章 绪论  11-19
  1.1 课题的提出  11-14
    1.1.1 振动利用工程概述  11-13
    1.1.2 振动机械的用途  13-14
  1.2 锐共振振动机的研究意义  14
  1.3 锐共振振动机的发展前景  14-15
  1.4 控制策略概述  15-17
  1.5 论文工作内容  17-19
第2章 锐共振振动机动力学分析  19-28
  2.1 锐共振振动机械理论基础  19
  2.2 锐共振机械的动力学模型  19-23
    2.2.1 无阻尼振动情况下动力学分析  20-21
    2.2.2 有阻尼振动情况下动力学分析  21-23
  2.3 动力学参数与幅频响应曲线关系分析  23-28
    2.3.1 阻尼比和质量比一定的情况  24-25
    2.3.2 阻尼比和上、下质体频率比一定的情况  25-28
第3章 锐共振状态下物料变化对振幅的影响  28-35
  3.1 锐共振振动机的随机摄动分析  28-31
  3.2 物料变化时系统响应特性分析  31-35
    3.2.1 物料质量均值为常数时系统响应特性分析  31-33
    3.2.2 物料质量均值变化时系统响应特性分析  33-35
第4章 锐共振状态下的自同步理论  35-50
  4.1 振动自同步理论与技术发展  35-37
    4.1.1 自同步振动机的自同步理论  35-36
    4.1.2 自同步振动机的技术发展  36-37
  4.2 自同步共振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37
  4.3 锐共振状态下自同步问题的研究  37-48
    4.3.1 锐共振状态下空间双质体振动机的运动方程及其求解  37-42
    4.3.2 锐共振振动机激振器主轴转动方程  42-46
    4.3.3 锐共振状态下空间双质体振动机同步性条件  46-47
    4.3.4 锐共振状态下空间双质体振动机自同步稳定性条件  47-48
  4.4 影响锐共振振动自同步的主要参数  48-50
第5章 锐共振状态下的振幅控制  50-75
  5.1 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50-52
  5.2 PID控制器的设计  52-55
    5.2.1 PID控制器的特点  52-53
    5.2.2 PID控制策略  53-54
    5.2.3 PID控制算法  54-55
  5.3 模糊控制原理及模糊控制器特点  55-59
    5.3.1 模糊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55-56
    5.3.2 模糊控制的原理  56-58
    5.3.3 模糊控制器的特点  58-59
  5.4 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设计  59-72
    5.4.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要求  59-60
    5.4.2 精确量的模糊化过程  60-61
    5.4.3 模糊逻辑推理过程  61-62
    5.4.4 模糊量的精确化过程  62-64
    5.4.5 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的实现  64-65
    5.4.6 PID参数模糊自整定的控制算法  65-72
  5.5 PID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系统仿真  72-75
第6章 锐共振振动机振幅控制与同步性实验  75-84
  6.1 锐共振振动机振幅控制实验  75-82
    6.1.1 锐共振振动实验台的机械部分  75-76
    6.1.2 锐共振振动实验台控制系统  76-79
    6.1.3 锐共振实验的软件系统  79-82
  6.2 锐共振振动机同步性实验  82-84
    6.2.1 同步性实验设备与原理  82-83
    6.2.2 锐共振状态下双电机同步性实验  83-84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84-86
  7.1 结论  84
  7.2 展望  84-86
参考文献  86-89
致谢  89

相似论文

  1. 反共振振动机的动力学研究与振幅控制,TB533
  2. 非线性自同步振动机动力学行为分析,O322
  3. 八作动器隔振平台的六自由度容错控制研究,TB535.1
  4. 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及其在火炮反后坐中的应用研究,TB535.1
  5. 基于电流变阻尼器气浮工作台关键技术的研究,TB535.1
  6. 复合型动压阻尼器的性能研究,TB535.1
  7. 约束阻尼型隔振器的动力学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TB535.1
  8. 橡胶隔振器非线性抗冲击理论建模与试验研究,TB535.1
  9. 风电机组噪声预测,TB535
  10. 大型空调机组隔振降噪技术开发与实现,TB535.1
  11. 基于TOC理论的减震器生产分析与改进,TB535.1
  12. 减振器生产过程中缺陷产品自动识别,TB535.1
  13. 基于遗传算法的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计算分析,TB535.1
  14. 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内部结构拓扑优化,TB535.2
  15. 基于TMS320VC5509A的管道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研究,TB535
  16. 管道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次级通道问题的研究,TB535
  17. 主动式动力消振器研究,TB535.1
  18. 蜂窝夹芯板动态力学行为研究,TB535.1
  19. 散体减振降噪试验研究,TB535.1
  20. 复合材料板壳结构载荷识别,TB535.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声学工程 > 振动、噪声及其控制 > 振动和噪声的控制及其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