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株苦楝内生真菌混合发酵的初步研究
作 者: 赵光跃
导 师: 高锦明;张鞍灵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应用化学
关键词: 苦楝 内生真菌 混合发酵 工艺优化 化学成分
分类号: TQ92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植物内生真菌由于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已成为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各种各样的癌症和对药物具有抗性的病原菌的出现,人类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人们更加渴望获得更多新型、疗效更为显著的天然药物。由于自然资源有限,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寄生于植物体内的内生真菌。植物内生真菌已成为寻找具有新颖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的新资源。苦楝是楝科楝属落叶乔木,在我国分布最广,具有“天然杀虫剂”之美誉。楝科植物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与自然环境有很好的相容性,是作为无公害生物型杀虫剂的理想植物资源。因此苦楝内生真菌的研究对生物农药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是以两株苦楝内生真菌LN-14和LN-15为对象,研究其混合发酵的次生产物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旨在探索从微生物中获得新颖天然产物的技术与手段,寻求具有抗老年痴呆的活性物质,为进一步开发苦楝和其内生真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优化工艺,得出LN-14和LN-15的混合发酵条件:接种比例和接种量:LN-14 2%:LN-15 2%;接种顺序:先接LN-15,24h后接入LN-14,接种时间10-14h;液体培养基水平:马铃薯200g/L和葡萄糖20g/L;28℃,120r/min,发酵周期:4d。混合发酵60L。得发酵液乙酸乙酯浸膏(12.6g)和菌丝体乙酸乙酯浸膏(48g)。利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LH-20、RP-18柱层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EI-MS、1H-NMR、13C-NMR)鉴定,以及与标准化合物对照,确定其中两个化合物:醋酸孕双烯醇酮和3,4,8-trimethyl-2,3,3a,4,5,5a,6,9-octahydro-1H-cyclopenta[c]inden-9-ol。其中后者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42 1.1 苦楝植物研究进展 10-20 1.1.1 苦楝的分类及分布 10 1.1.2 苦楝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学成分 10-16 1.1.3 川楝素的作用机理 16-19 1.1.4 苦楝资源开发利用 19-20 1.2 内生真菌的研究概况 20-37 1.2.1 内生真菌的起源及其生物多样性 20-21 1.2.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21-34 1.2.3 苦楝内生真菌研究现状 34-37 1.3 混合发酵的研究进展 37-41 1.3.1 混合发酵的悠久历史 37-38 1.3.2 混合发酵的应用 38-41 1.4 立题的意义及依据 41-42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42-49 2.1 试验材料 42-43 2.1.1 供试菌种 42 2.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42 2.1.3 供试病原菌 42 2.1.4 试剂 42 2.1.5 仪器 42-43 2.2 方法 43-49 2.2.1 筛选培养基, 活化内生真菌 43 2.2.2 对峙法测LN-14 和LN-15 的共生性 43 2.2.3 筛选接种方法 43-44 2.2.4 种子液制备和确定接种时间 44 2.2.5 筛选单菌接种量 44 2.2.6 确定接种顺序 44 2.2.7 确定发酵周期 44-45 2.2.8 粗筛液体培养基的营养水平 45 2.2.9 筛选营养水平和接种比例 45 2.2.10 抑菌活性的测定 45 2.2.11 混合发酵及活性成分的提取 45 2.2.12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45-48 2.2.13 化合物均质性检测 48 2.2.14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48-49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49-57 3.1 优化发酵条件 49-52 3.1.1 LN-14 与LN-15 的关系 49 3.1.2 接种方法 49-50 3.1.3 种子液和接种时间 50 3.1.4 单菌接种量 50-51 3.1.5 接种顺序 51 3.1.6 发酵周期 51-52 3.1.7 粗筛液体培养基的营养比例 52 3.1.8 营养水平和接种比例 52 3.2 抑菌活性的测定 52-54 3.3 单体化合物均质性检测 54 3.4 化合物结构解析 54-57 3.4.1 化合物W-4 的结构鉴定 54-55 3.4.2 化合物W-6 的结构鉴定 55-56 3.4.3 其他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56-57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57-59 4.1 内生真菌的鉴定 57 4.2 菌种的培养 57 4.3 发酵条件的优化 57-58 4.4 抑菌活性的测定 58 4.5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58-59 第五章 结论 59-60 参考文献 60-67 附录 67-68 致谢 68-69 作者简介 69
|
相似论文
- 曲拉精制干酪素褐变因素及工艺优化研究,TS252.5
- 南海多室草苔虫和脆灯芯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R284
-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X172
- 1-脱氧野尻霉素合成路线设计及工艺优化研究,TQ463.5
- 红曲米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研究,TS251.65
- 我国烤烟烟叶果胶、纤维素含量分布特点及对评吸品质的影响,S572
-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S572
- 离子液体预处理纤维素及再生纤维素水解研究,TQ352.1
- 风鹅腌制工艺改进及其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TS251.55
- 精制棉废水中CODCr和色度治理方案的优化,X791
- 烤烟密集烘烤关键工艺条件优化研究,TS44
- 不同移栽期的气候生态因素对烤烟品质及成熟烟叶组织结构的影响,S572
- 曲靖清香型烤烟风格形成的土壤因素和烟叶品质特点分析,S572
- 曲靖烟区气候因素的数量特征及区域划分,S572
- 接种AM菌剂对意大利黑麦草根际影响及对后作水稻生长效应研究,S543.6
- 芜菁子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R284
- 羽裂莛子藨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R284
- 小桃儿七的化学成分研究,R28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其他化学工业 > 发酵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基础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