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南部种群的摄食选择、繁殖及过夜地选择

作 者: 黄志旁
导 师: 崔亮伟
学 校: 西南林学院
专 业: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摄食选择 化学性质 交配 出生季节 过夜树/地 云南
分类号: Q9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探讨黑白仰鼻猴的食物化学性质摄食选择的影响,2005年11月采集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群的9种食物(Food )和5种非食物(Non-food)叶片,比较、分析了食物和非食物的总酚和营养成分。食物中的中性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酸性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纤维(Celluloses )等纤维类物质的含量低于非食物;而灰分(Ash)含量高于非食物。但是脂肪(Fat)、粗蛋白(Crude Protein)、精蛋白(Protein)、总酚(Total Phenol)、半纤维(Hemicelluloses)、木质素(Lignin)含量无差异;食物的CP/ADF比值大于非食物。结果表明纤维类物质和灰分影响黑白仰鼻猴摄食选择,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群偏向选择纤维含量低及灰分含量高的食物。2008年5月- 2009年4月,采用全发生取样法收集分布于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猴群的交配数据,采用单筒望远镜对面观察。初步确定拉沙山猴群全年都交配,高峰期出现在8 - 10月。雌性的邀配方式有俯卧并注视雄性(PG)和跳落两种;雄性的邀配方式有追赶和强迫两种。在27次邀配中雌猴邀配18次,占70%;雄猴邀配9次,占30%。交配持续时间16.15 S±3.99 (n = 27)。交配后有12次理毛,占所有交配的27.91%,无理毛31次,占72.09%。以雌性邀配为主,这与笼养研究结果相似;雌性邀配方式与其他疣猴亚科动物及笼养种群一致;雄性追赶的邀配方式与金仰鼻猴相同,但雄性强迫的邀配方式仅见于该物种,这与笼养的雄性直接爬跨一致,雄性以此达到控制雌性的交配权。2009年2月16日- 4月12日,采用焦点动物-扫描取样法收集拉沙山猴群的出生数据。根据刚出生的婴猴在1.5个月内都由亲猴抱着,在猴群活动区域对面的突出地点用单筒望远镜观察记录猴群觅食或集体转移(单道行走时)过程中的婴猴和成年雌猴数量,统计婴/成雌数比(I / F:Number of infants : Number of adult females)。每天能计数多次时,取I / F值的平均值;从出生开始到结束,将每天的I / F值与相对应的日期作变化曲线图,以获得猴群的出生模式。拉沙山猴群出生始于2月21日,结束于4月2日,中位出生期为3月18日,平均出生期为3月23日,标准差为10天,猴群出生模式为严格的季节性。拉沙山猴群两年(2008年和2009年) I / F均值为0.5,其出生间隔为2年,这与笼养黑白仰鼻猴的出生间隔一致。猴群的出生季节性除了受生物周期律和外部刺激的调控外,还受温度、降雨和食物影响。与北端小昌都猴群出生始于2月4日相比,推迟18天出生;且拉沙山猴群出生高峰为3月14日- 27日,而小昌都猴群出生高峰为2月11 - 25日。支持家域分布纬度及海拔的不同引起南部和北部猴群出生季节的差异。2008年4月- 2009年4月收集拉沙山猴群的过夜地数据。傍晚跟踪猴群至其进入过夜处,次日根据新鲜粪便确定过夜树/过夜地。记录/测量过夜树和过夜地内胸径(DBH) > 15 cm的非过夜树的树种、树高、胸径、底枝高、树冠半径、树冠厚度、树冠的层数及过夜树的利用次数,来了解过夜树的选择性。同时随机在过夜地和非过夜地区域(划分为250×250 m2的地图方格)中心取30×30 m2的样方,记录二者所在区域的林型(> 70%视为纯林)、样方海拔、朝向、坡度及水源距离,测量样方内树的特征(指标与过夜树相同)、乔木层和灌木层(包括竹类)盖度。为探讨食物斑块分布对过夜地选择的影响,记录过夜地与暮食场和晨食场的距离。为分析坡向对过夜地选择影响,记录太阳升起1小时内,过夜地是否照到阳光,照到为向阳,反之为向阴。共收集61个过夜地,其林型主要为针叶林(41 vs. 8);共收集715棵过夜树,其中针叶树(冷杉、铁杉和云冷杉) 709棵,占过夜树的99%。过夜树和过夜树样方内树的树高、胸径、底枝高、树冠半径和树冠层数都分别大于非过夜树和对照样方内的树。拉沙山猴群选择针叶林的针叶树过夜,这与猴群减少捕食和躲避风雪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树特征和林分是过夜地选择的首要因子,安全因子(减少捕食和躲避风雪);过夜地的地形特征是影响过夜地选择的次要因子。猴群在秋季和冬季的暮食场的距离大于晨食场的距离,在食物相对缺乏的季节,猴群通过过夜地选择来减少寻找食物的能量开支。过夜地的水源距离有季节性差异,秋季过夜地的水源距离大于其它季节,水源距离对过夜地选择有影响。猴群利用的过夜地海拔有季节性差异,夏季的过夜地海拔高于冬季和春季;秋季的海拔大于春季。除夏季外,猴群都偏向于选择向阳的过夜地,这种偏好选择在秋季尤为强烈。这与体温调节、食物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有关。过夜地重复利用率高达42.7%,但过夜树的重复利用率仅为33.3%±12.3%,拉沙山猴群的生境为孤立生境,过夜地的重复利用会增加寄生虫传染,减少对过夜树的重复利用能减少寄生虫的传染,支持寄生虫假说。重复利用过夜树的底枝高、树冠半径和树冠层数小于无重复利用的。底枝高是减少被捕食的主要因子,而重复利用过夜树的底枝高要求并不高,拉沙山猴群对过夜地需求远高于过夜树的需求。拉沙山猴群的过夜地选择与同种其它猴群一样受捕食压力、体温调节、食物、舒适度的影响外,还受孤立生境的影响,增加过夜地的重复利用率,同时减少过夜树的重复利用,以避免寄生虫传染。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1 前言  12-15
  1.1 黑白仰鼻猴概况  12-13
  1.2 研究意义  13-15
2. 摄食选择研究  15-26
  2.1 黑白仰鼻猴食性概况  15-16
  2.2 摄食影响因子  16-17
  2.3 研究方法  17-22
    2.3.1 研究地概况  17-18
    2.3.2 植物样本采集及保存  18-19
    2.3.3 实验方法  19-22
    2.3.4 数据处理  22
  2.4 研究结果  22-23
  2.5 讨论  23-26
    2.5.1 纤维类物质与摄食选择  23-24
    2.5.2 酚类与摄食选择  24-25
    2.5.3 灰分与摄食选择  25-26
3 繁殖  26-38
  3.1 研究概况  26-27
    3.1.1 邀配方式  26-27
    3.1.2 出生模式  27
  3.2 研究方法  27-30
    3.2.1 研究对象及研究地  28-29
    3.2.2 数据收集  29-30
  3.3 研究结果  30-34
    3.3.1 气候  30-31
    3.3.2 交配频率  31
    3.3.3 邀配方式  31-32
    3.3.4 交配及交配后行为  32
    3.3.5 出生季节  32-34
  3.4 讨论  34-38
    3.4.1 交配频率  34
    3.4.2 邀配方式  34-35
    3.4.3 交配后理毛行为  35
    3.4.4 出生模式及影响因子  35-36
    3.4.5 南北部猴群出生差异  36-38
4 过夜地选择  38-49
  4.1 研究背景  38-39
  4.2 研究方法  39-41
    4.2.1 指标定义  39-40
    4.2.2 数据收集  40-41
  4.3 结果  41-46
    4.3.1 过夜树  41-42
    4.3.2 过夜地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2
    4.3.3 过夜地及对照样方内树的特征  42-43
    4.3.4 林型  43
    4.3.5 食场及水源  43-44
    4.3.6 海拔及坡向  44-45
    4.3.7 过夜地重复利用  45-46
  4.4 讨论  46-49
    4.4.1 捕食压力与过夜树选择  46-47
    4.4.2 舒适度  47
    4.4.3 食物及水源  47
    4.4.4 体温调节  47-48
    4.4.5 寄生虫假说  48-49
5 结论  49-50
参考文献  50-57
致谢  57-58
附录  58

相似论文

  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2.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3.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4.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5.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6. 文化的资本化运作研究,G124
  7.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326.2
  8. 云南有色金属矿山细菌多样性初步探究,TD926.4
  9. 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状况研究,G522.3
  10. 云南省环境教育立法探讨,X-4
  11. 不同改良措施对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滩涂土壤的改良效应研究,S156.42
  12. 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研究,G522.3
  13. 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的访花行为和繁殖生态学研究,Q968
  14. 云南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改进规划与实施研究,F626
  15. 粳稻育种材料在云南不同海拔的表现分析,S511.22
  16. 营林用火对不同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S762.8
  17. 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532.21
  18. 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生长规律的研究,R184
  19. 云南民间工艺美术的造型技法及其审美内涵研究,J528
  20.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研究,D422.6
  21. 云南省昆明市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G8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