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

作 者: 吕佳翼
导 师: 许苏静
学 校: 南京财经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主体性 实践论逻辑 对象化 “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
分类号: B8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李泽厚把生产实践不断基础化、本体化,重视“吃饭哲学”这个简单事实,突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意义。李泽厚更充分地在主体性的题目下挖掘伦理、宗教、美学等独立于一定经济基础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是一种经济前提论。在群体主体性上,李泽厚对马克思哲学的相关理论作了更通俗的阐释。李泽厚关于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与策略理论存在逻辑缺失的论说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误读,割裂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严整性,错误地轻视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而李泽厚对辩证逻辑的阐释则毋宁说是遵循马克思实践论的逻辑,为马哲中哲的视域融合、为“和谐哲学”的本体论承诺廓清理论平台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李泽厚指出偶然与必然、历史与伦理是历史哲学的中心范畴,突出“偶然”的地位,重视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深刻矛盾。在个体主体性上,李泽厚对马克思哲学的相关理论作了澄清和阐发。李泽厚以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对康德的先验哲学作了经验的阐释,提出认知结构、意志结构、审美结构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课题,拓展了马克思哲学中内在主体性的维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创发。在道德理论上李泽厚区分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公德、私德两种维度。在公德上,定言命令在先,道德感情在后,因而道德形式仍是我们公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私德上,信仰感情在先,道德行为在后,因而李泽厚所谓把“‘仁’的情感性”注入“‘先验’理性”,只能是对私德而言,否则即抹煞了康德道德学的重要特点。马克思“实践”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是事实和价值的两极,分别对应于李泽厚“自然人化”的实践论逻辑和“人自然化”的审美逻辑,因而以范畴作类比,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综合了李泽厚“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二律背反。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分别从外在自然、内在自然的人化论美的本质和美感的本质。区分“存在本身的美”、“形式美”、“审美幻相”三层,那么实践论美学是第二层面,而李泽厚的“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必是第一层面,两者应处于一种聚合态中。审美幻相是文化资本以网络为载体全面实现自身的极致,以感性中抽离理性、败坏历史积淀为基本机理,构成对主体性、传统生命的消解。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9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9-11
    1.1.1 研究背景  9-10
    1.1.2 选题意义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2
  1.3 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  12-19
    1.3.1 概念注释  12-15
    1.3.2 历史本体论思想提要  15-17
    1.3.3 论文结构  17-19
第二章 历史本体论的实践视域  19-27
  2.1 生产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工具本体  19-20
  2.2 辩证逻辑的实践根源:“和谐哲学”的一种视域融合  20-24
  2.3 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  24-27
第三章 理性积淀的内在主体性  27-33
  3.1 “经验”释“先验”的文化心理结构  27-28
  3.2 主体性道德论评析  28-33
    3.2.1 内容与形式:道德理论的两个方面  28-31
    3.2.2 公德与私德:道德建设的两种维度  31-33
第四章 主体性和主体性超越向度的聚合与背反  33-38
  4.1 道德论视角下主体性与主体性超越向度的背反—聚合结构  33-35
    4.1.1 实践论逻辑视域缺陷与马克思道德论的两种认知视域  33-34
    4.1.2 主体性道德论困境与实践论逻辑的背反  34-35
  4.2 “历史悲剧”的寓意与道德论指向  35-38
第五章 审美主体的历程与美学三层  38-48
  5.1 “存在本身的美”与实践论“美学”:审美主体的生成  38-42
  5.2 实践论“美学”与“审美幻相”:审美主体的考辩  42-46
  5.3 “情本体”的美学体验: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  46-48
第六章 总结  48-50
参考文献  50-53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53-54
后记  54

相似论文

  1.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2.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3.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4.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5.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B038
  6. 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与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研究,G647.38
  7. 学校规训话语的批判人种志研究,G521
  8. 杨宪益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9. 从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I046
  10.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傅雷翻译思想在《高老头》中的体现,I046
  11.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I046
  1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H315.9
  13. 《紫色》汉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对比研究,I046
  14.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简·爱》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和女性身份,H315.9
  15.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09
  16. 狭窄的女性天空,J905
  17. 唐诗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H059
  18. 中西方翻译标准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H059
  19. 论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I046
  20.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状况及其实现途径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