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与矮花叶病毒互作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作 者: 韩玉杰
导 师: 周小梅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毒 可溶性糖 丙二醛 过氧化氢 防御酶
分类号: S435.1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是严重影响我国玉米产量的病毒病害。本试验分别对大田种植和室内盆栽的抗、感两类玉米以及转基因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MDMV)后的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试验结果:1、对大田种植的抗、感两类玉米接病1d、4d、7d、14d、21d、35d后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MDA和H2O2含量,POD、CAT、SOD和PAL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可溶性糖的变化情况是抗、感玉米在接病后的前几天可溶性糖含量都上升,抗病玉米的糖含量的上升比感病玉米多、持续时间长。在整个测定期间植物体内的MDA呈上下起伏的变化,抗病玉米的MDA变化不大或有下降,而感病玉米有升高。与对照相比,抗病品种初期H2O2含量高于对照,后期下降,而感病品种初期变化不大,后期有上升趋势。在接病后的4种酶活性变化中,变化最明显的是CAT,并且感病材料酶活变化普遍比抗性材料大。POD酶活性的变化是接病后抗、感品种都升高,但抗病品种持续时间长,感病品种POD活性较早就下降。CAT酶活性的变化最大,差异最为显著,接病后感病品种的CAT有明显的下降,而抗病品种先无变化,随后以上升为主。SOD酶活性的变化是抗病玉米接病后酶活性高于对照,感病玉米低于对照。PAL在感病品种接病后就开始明显下降,而后又有上升,而抗病品种在较晚时才出现酶活性的下降。2、对室内盆栽抗、感玉米材料接病后(24h、48h、72h、96h、120h、144h)植株中可溶性糖含量、MDA和H2O2含量,POD、CAT、SOD和PAL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其各项结果如下:接病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感病品种降低,室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幅度整体小于大田。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是接毒后抗病植株内的MDA含量变化不大或有下降,而感病品种MDA含量在初期即大于对照,虽然后期也有下降趋势,但幅度小于抗病品种。室内植株接病后抗病玉米的H2O2含量以下降为主,而感病玉米总体无变化。室内玉米接病后的4种酶中SOD的变化最不明显,其他3种酶活性都有较大的变化。CAT在抗病品种接病后主要表现为升高随后有下降,而感病品种则是先下降后又升高。接毒后抗病植株体内的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而感病玉米则相反,多呈现下降,其酶活性的变化比大田显著。PAL活性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先升高随即持续下降,感病材料则为先下降,后来再升高的相反结果。SOD在室内抗病植株接病后变化不大,而感病玉米SOD明显升高。3、对大田种植的转基因株系和非转基因对照进行病毒接种后1d、4d、7d、14d、21d、35d的可溶性糖含量、POD、CAT、SOD和PAL酶活性的测定,得到如下结果:转基因植株接病后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上升,而非转基因的对照则糖含量下降。4种酶中CAT酶活性的变化最大,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玉米在接病后CAT活性都显著升高,随后转基因玉米中的CAT迅速下降,而非转基因CAT酶活性的下降出现的较晚。POD的变化是转基因玉米整体的POD活性高于对照,而非转基因玉米POD多呈下降。接病后转基因植株的SOD变化不大,而非转基因玉米则下降。非转基因玉米的PAL在接病后就大幅度下降,而转基因植株中的PAL变化不大。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0
  引言  12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9
    1.1 病害生物学特性  12-14
    1.2 植物病毒防治措施  14-16
    1.3 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性  16-17
    1.4 病原-寄主的互作  17-19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20
第二章 大田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20-31
  1 材料  20
  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0
  3 结果与分析  20-27
    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0-21
    3.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1-22
    3.3 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  22-23
    3.4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23-24
    3.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24-25
    3.6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25-26
    3.7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26-27
  4 讨论  27-31
第三章 室内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31-41
  1 材料  31
  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31
  3 结果与分析  31-38
    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1-32
    3.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2-33
    3.3 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  33-34
    3.4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34-35
    3.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35-36
    3.6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36-37
    3.7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37-38
  4 讨论  38-41
第四章 转基因玉米接种矮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的变化  41-47
  1 材料  41
  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41-42
  3 结果与分析  42-45
    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42
    3.2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42-43
    3.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43
    3.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43
    3.5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43-44
    3.6 病毒保存对发病率的影响  44-45
  4 讨论  45-47
结束语  47-49
参考文献  49-57
附录  57-58
致谢  58-59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海盐苦卤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及应用的初步研究,S482.2
  3.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4.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5.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6.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7.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8.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9.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0.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1.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2.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3.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4.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5. 夜间温度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作用机制研究,S511
  16.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7.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18.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19.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20. 除草剂溴苯腈与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S481.8
  21. 新型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及对TMV的诱导抗性研究,S435.7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玉米病虫害 > 玉米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