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

作 者: 赵振杰
导 师: 李潮海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玉米 挥发物 固相微萃取 水蒸气蒸馏 溶剂萃取 吸附-溶剂洗脱 液氮冷凝
分类号: S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玉米挥发物是通过植株体内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在调节植株个体间,植株与微生物、昆虫、动物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有效地收集玉米挥发物是对其进行研究和利用的基础。目前玉米挥发物的收集方法单一,为了准确而快速地进行玉米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本文以郑单958、浚单20、鲁单981为材料,对国内外在挥发物研究中常用的固相微萃取水蒸气蒸馏溶剂萃取、气体吸附和液氮冷凝5种提取和收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力求为玉米挥发物的研究筛选出一种相对可靠、准确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固相微萃取法收集玉米叶片挥发物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气质联用技术提出了适于玉米叶片挥发物收集的条件:选择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秤取0.4g玉米叶片研磨样于4ml专用萃取瓶中,在30℃条件下顶空吸附30min,于250℃下解析2min,能够对玉米叶片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快速的收集和鉴定。2、选择GDX-101、GDX-502、Porapak Q、Tenax-Ta和XAD-2树脂5种吸附剂,采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质联用技术,对机械损伤的玉米叶片挥发物进行分析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GDX101、GDX-502、Porapak Q和Tenax-Ta的吸附效果基本一致,可用于玉米叶片挥发物的收集,但XAD-2对含量少的挥发物吸附效果较差。3、采用二氯甲烷、甲醇、乙醚、正己烷4种溶剂分别对Porapak Q吸附的常见玉米绿叶挥发物进行洗脱,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乙醚和正己烷对玉米绿叶挥发物的洗脱效果最好,其次是二氯甲烷,甲醇的洗脱效果最差;在洗脱剂用量较少的情况下,二氯甲烷的洗脱效果明显优于其它3种溶剂。4、比较不同的收集方法发现,溶剂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所获得的挥发性物质不能真实反映自然条件下玉米叶片挥发物的组分,但是适宜于提取玉米叶片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气体吸附法和液氮冷凝法收集到的样品能真实地反映玉米叶片挥发物的自然状态,但是比较二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田间条件下进行采样时,应尽量选择气体吸附法。5、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即吸附-溶剂洗脱法,以Porapak Q为吸附剂,正己烷为洗脱溶剂,正辛烷为内标,对不同玉米品种在健康和机械损伤时的挥发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健康和机械损伤的条件下,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方式相似,但是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以Porapak Q为吸附剂,正己烷为洗脱溶剂的吸附-溶剂洗脱法收集能够真实反映各挥发物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宜于进行玉米挥发物的定量分析。

全文目录


摘要  7-81 文献综述  8-16  1.1 植物挥发物概述  8  1.2 植物挥发物的研究现状  8-10    1.2.1 植物挥发物的产生与释放  8-9    1.2.2 植物挥发物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  9-10    1.2.3 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0  1.3 植物挥发物的提取方法  10-16    1.3.1 固相微萃取法  10-11    1.3.2 水蒸气蒸馏法  11-13    1.3.3 气体吸附法  13-14    1.3.4 液氮冷凝法  14-15    1.3.5 溶剂萃取法  15-162 引言  16-173 材料与方法  17-24  3.1 试验材料的选择与培育  17    3.1.1 试验材料的选择  17    3.1.2 田间试验材料的培育  17    3.1.3 室内试验材料的培育  17  3.2 试验仪器与试剂  17-20    3.2.1 试验仪器与装置  17-18    3.2.2 吸附剂的选择和处理  18-20    3.2.3 有机溶剂和单体标准品  20  3.3 试验方法  20-22    3.3.1 固相微萃取法测定玉米叶片中的挥发物  20    3.3.2 不同吸附剂对玉米叶片挥发物的吸附效果比较  20    3.3.3 不同溶剂洗脱对玉米绿叶挥发物定量分析的影响  20-21      3.3.3.1 混合标样的配置  20-21      3.3.3.2 试验方法  21      3.3.3.3 分析方法  21    3.3.4 不同方法提取玉米叶片挥发物效果分析  21-22    3.3.5 不同提取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22      3.3.5.1 不同提取方法的优化  22      3.3.5.2 优化后提取方法的应用  22  3.4 气相色谱与气质联用分析条件  22-23  3.5 挥发物化学成分的确定及数据分析  23-244 结果与分析  24-39  4.1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玉米叶片中的挥发物  24-27    4.1.1 固相微萃取头的选择  24    4.1.2 样品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24-25    4.1.3 萃取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25-26    4.1.4 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26-27    4.1.5 萃取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27    4.1.6 玉米叶片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27  4.2 不同吸附剂对玉米叶片挥发物的吸附效果比较  27-29    4.2.1 玉米叶片挥发物的GC/MS 分析  27-28    4.2.2 不同吸附剂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8-29  4.3 不同溶剂洗脱对玉米绿叶挥发物定量分析的影响  29-32    4.3.1 不同洗脱溶剂用量对5 种GLVs 组分的洗脱效果  29-30    4.3.2 不同溶剂洗脱时5 种GLVs 组分的相对含量与回收率  30-32  4.4 不同方法提取玉米叶片挥发性物质效果分析  32-35  4.5 机械损伤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35-39    4.5.1 机械损伤处理对鲁单981 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35-36    4.5.2 机械损伤处理对浚单20 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36    4.5.3 机械损伤处理对郑单958 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36-37    4.5.4 机械损伤处理对不同品种释放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37-395 结论与讨论  39-43  5.1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测定玉米叶片中的挥发性物质  39  5.2 不同吸附剂对玉米叶片挥发物的吸附效果比较  39-40  5.3 不同溶剂洗脱对玉米绿叶挥发物定量分析的影响  40-41  5.4 不同方法提取玉米叶片挥发性物质效果分析  41-42  5.5 机械损伤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42-43参考文献  43-50ABSTRACT  50-51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3.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4.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5.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6.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7.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8.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9.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0.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1.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2.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3.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4.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15.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16. 二次杀菌南京盐水鸭风味及脂肪氧化的影响分析,TS251.68
  17.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8. 除草剂溴苯腈与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S481.8
  19.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20. 玉米四交群体株型及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S5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