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作 者: 朱朝平
导 师: 薛进展
学 校: 华东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恶意透支 主体 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 数额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卡的使用得到了飞速发展,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在方便人们消费的同时,也给许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各种类型的信用卡犯罪应运而生,特别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愈演愈烈,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本身具有的透支功能大肆恶意透支,骗取银行资金,对我国稳定健康的金融秩序造成了冲击。随着形势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也不断变化与翻新,使预防与打击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难度不断加大,司法实践中也有若干问题需要厘清。因此如何准确定性恶意透支行为,有效打击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保障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银行资金安全、金融秩序稳定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笔者特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为题,针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数额等四方面开展研究,并就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希望能对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些许帮助。本文除导言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体问题研究”从该类型犯罪的主体身份入手,针对理论和实践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体的不同理解,着重围绕恶意透支“持卡人”的范围只能是合法持卡人、恶意透支犯罪的共犯形式与罪名、增设单位主体的必要性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第二章“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观方面问题研究”主要研究犯罪主体对其实施恶意透支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通过分析透支行为多重法律性质的演变把握持卡人的主观意志,得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区分恶意透支刑民界限的结论。随后对运用“客观推定与主观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认定“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行探讨,对司法实践中认定主观方面所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研析。第三章“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问题研究”着重对刑法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两个客观方面的要求:“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与“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的认定进行解读,针对规定期限与催收的时间、次数与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破解思路。第四章“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数额问题研究”以数额认定的范围与标准为切入点开展论述,从立法本意、透支行为的民刑转化等角度阐述了恶意透支的数额应当适当包括利息的观点。同时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小额还款”、“提前还款”、“共犯还款”等还款后恶意透支的司法认定进行了剖析。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4-6
Abstract  6-10
导言  10-11
第一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体问题研究  11-19
  第一节 “持卡人”的范围  11-15
    一、对“持卡人”范围的不同理解  11-12
    二、合法持卡人为恶意透支的持卡人  12-13
    三、附属卡的恶意透支人  13-14
    四、经合法持卡人同意的使用人  14-15
  第二节 恶意透支的共犯  15-17
    一、恶意透支的共犯形式  15-16
    二、恶意透支共犯的罪名和责任  16-17
  第三节 恶意透支犯罪的单位主体  17-19
    一、恶意透支犯罪单位主体的理论分歧  17-18
    二、恶意透支犯罪单位主体的必要  18-19
    三、恶意透支单位犯罪的处罚  19
第二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主观方面问题研究  19-27
  第一节 透支行为的多重法律性质  20-22
    一、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  20
    二、民法中的恶意透支分析  20-21
    三、恶意透支行为的刑民界限  21-22
  第二节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22-24
    一、“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定罪意义  22
    二、客观推定与主观认定相结合的认定原则  22-24
  第三节 “非法占有为目的”认定的实践分析  24-27
    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点认定  24-25
    二、资金用途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25-26
    三、小额还款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26-27
第三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问题研究  27-35
  第一节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要件的解读和适用  27-29
    一、超过规定限额  27-28
    二、超过规定期限  28-29
  第二节 催收要件的探讨  29-35
    一、催收要件的必要性  29-31
    二、催收的次数标准与时间标准  31-32
    三、催收方式的探讨  32-35
第四章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数额问题研究  35-40
  第一节 恶意透支数额的认定  35-38
    一、数额标准  35-36
    二、恶意透支数额的适用范围  36-38
    三、单位犯罪的数额标准  38
  第二节 还款后的数额认定  38-40
    一、持卡人还款的数额认定  38-39
    二、保证人还款的数额认定  39
    三、共犯还款的数额认定  39-40
参考文献  40-42
  一、著作及译著类  40
  二、编著类  40
  三、杂志类  40-41
  四、文集类  41
  五、报纸类  41
  六、中文网站类  41-42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5.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6.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7.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8.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9.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0.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1.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12.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3.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14.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5.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16. 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G40-058.1
  17.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G841-4
  18.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9.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B038
  20.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B01
  21. 不同利益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研究,G4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