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石油污染土壤中芘、荧蒽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作 者: 曾祥玲
导 师: 曹成有;李慧
学 校: 东北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荧蒽 降解 假单胞菌 双加氧酶
分类号: X1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极易在环境中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危害性。特别是高分子量PAHs(四环及四环以上的芳烃)具有潜在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荧蒽因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常被作为四环PAHs降解研究的模式化合物。芘和荧葸降解菌的筛选和降解特性研究是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作的关键,也能够为进一步探索高分子量PAHs降解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富集培养方法和双层平板筛选模型,从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芘高效降解菌(B31)和一株荧葸高效降解菌(Y34),根据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B31鉴定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菌株Y34鉴定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菌株B31有较强的降解芘的能力,经过6天的培养,可将液体培养基中的芘(25mg·L-1)降解83.50%。在摇瓶中菌株B31最佳生长和芘降解条件为:初始pH 8.0、培养温度为30℃、芘浓度25 mg·L-1、250 mL三角瓶培养基装量为30 mL。添加葡萄糖、水杨酸、邻苯二酚和邻苯二甲酸能够促进菌株B31对芘的降解。菌株Y34有较强的降解荧葸的能力,经过6天的培养,可将液体培养基中的荧蒽(50mg·L-1)降解80.75%。在摇瓶中菌株Y34最佳生长和荧葸降解条件为:初始pH 7.0、培养温度为35℃、荧葸浓度50 mg·L-1、250 mL三角瓶培养基装量为30 mL。添加水杨酸、邻苯二酚和邻苯二甲酸能够促进菌株Y34对荧蒽的降解。两株菌均能够利用多种链烷烃、环烷烃、单环和多环芳烃,具有很好的底物多样性。两株菌都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减少水的表面张力,提高PAHs在水中的生物可利用度,从而提高PAHs的降解效率。两株菌混合培养对芘的降解率比菌株B31单独作用提高14.25%,但抑制了菌株对荧蒽的降解作用,降解率比菌株Y34单独作用降低20.88%。酶活测定实验显示菌株B31具有芘诱导的水杨酸羟化酶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菌株Y34具有荧蒽诱导的水杨酸羟化酶和吲哚双加氧酶活性。利用PCR扩增技术,从菌株B31中扩增出了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从菌株Y34中扩增出了吲哚双加氧酶基因和龙胆酸1,2-双加氧酶基因。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乙草胺降解株Y3B-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X172
  2.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3. 不同原料烟熏液的制备、精制及灌肠液熏工艺的研究,TS251.65
  4. 低分子量亨氏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TS254.9
  5. 负载铈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氯霉素研究,X703
  6. 静电纺丝法制备TiO2及其光催化行为的研究,O614.411
  7.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8.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9.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10. 诱变选育棉籽粕高效脱毒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筛选研究,S816.6
  11.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烟草致病变种egfp标记突变体的构建,S436.412
  12.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3. 基因棉粕检测及其转基因成分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降解规律研究,S816
  14.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15. 草除灵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的研究,X172
  16.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17. 芘降解菌株SE12的分离和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X172
  18. 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S482.4
  19. 氰氟草酯降解菌分离鉴定、降解特性的研究及氰氟草酯水解酶基因(chbH)的克隆和表达,X172
  20. 阿特拉津降解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关键降解酶基因克隆及基因簇的构建,X172
  21. 精噁唑禾草灵降解菌MEPE-0128的分离鉴定及水解酶的分离纯化,X17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