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

作 者: 张爽
导 师: 杨红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应用化学
关键词: 氯氟吡氧乙酸 莱茵衣藻 毒性效应 活性氧 降解 富集
分类号: S48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氯氟吡氧乙酸,商品名为氯氟吡氧乙酸,化学名称为((4-氨基-3,5-二氯-6-氟-2-吡啶)氧基)-乙酸,其1-甲基庚基酯作为农药使用,是一种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主要用于禾谷类作物及部分蔬菜、水果田园的阔叶类杂草,还可有效防除顽固性农田恶性杂草——空心莲子草。国内外对氯氟吡氧乙酸的环境行为研究还较少。藻类承担了地球约1/3的初级生产力,其生产量主要分布在水环境中,此外,藻类还是水体食物链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监测评价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氯氟吡氧乙酸与藻类互相作用,包括氯氟吡氧乙酸对藻类的生理效应以及藻类对氯氟吡氧乙酸富集方面的研究目前并没有报道。选择淡水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作为研究对象,探明纯培养条件下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对揭示此类农药对藻类的毒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氯氟吡氧乙酸对水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效应以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同时为探索监测水生态系统农药污染的生态指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3种不同的指标,测定了不同浓度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生长的影响。莱茵衣藻在含氯氟吡氧乙酸0.05-1.00 mg L-1的培养基中处理48 h后,取样测定其单位体积培养基内细胞数、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使用细胞数和叶绿素含量为毒性指标测定的结果趋势基本相同,表现为浓度相关性。在低浓度范围内,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氯氟吡氧乙酸高浓度处理下莱茵衣藻生长被明显抑制。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生物量显示轻微的刺激作用。因此,采用单位体积培养基内叶绿素含量作为毒性指标更为敏感,且由于其测定方法较细胞计数、干重而言相对简便、耗时短且误差小,是评价氯氟吡氧乙酸对单细胞绿藻莱茵衣藻毒性效应的理想指标。研究了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的活性氧胁迫及相应机制,主要涉及对氯氟吡氧乙酸诱导的藻细胞活性氧伤害以及藻的相应抗逆性机制的研究。通过对梯度浓度(0.05-1 mg L-1)氯氟吡氧乙酸处理下莱茵衣藻进行实验,证明氯氟呲氧乙酸可诱导藻细胞内活性氧(ROS)过量累积,引发细胞内膜质过氧化作用,诱发藻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藻细胞内过量的ROS诱导了细胞内抗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以消除细胞中过量ROS,从而降低甚至消除活性氧伤害。同时,细胞内两种重要的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ST)与酯酶(EST)被激活。由以0.5 mg L-1氯氟吡氧乙酸为处理浓度的时间进程实验中可知,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的活性氧伤害作用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与藻细胞中有效的调节机制有关。最后又研究了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的富集和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同时也可生物降解氯氟吡氧乙酸。在梯度浓度氯氟吡氧乙酸(0.05-1 mg-1)处理下,莱茵衣藻细胞内积累的氯氟吡氧乙酸含量随氯氟吡氧乙酸处理浓度增大而增大,显著的高水平的BCF值出现在低浓度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为1173,而高浓度处理组富集因子(BCF)值在84-65之间。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具有降解能力,其对氯氟吡氧乙酸的生物降解率(Pb)随处理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由以0.5 mg L-1氯氟吡氧乙酸为处理浓度的时间进程实验中,莱茵衣藻细胞内积累的氯氟吡氧乙酸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BCF值则先升高后降低,当处理时间达到96 h时达到最大值为271。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的凡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

全文目录


摘要  8-10ABSTRACT  10-12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8  1 农药与藻的相互作用  12-19    1.1 农药对藻类的毒性效应  13-14      1.1.1 农药对藻类的毒性  13      1.1.2 影响农药对藻类毒性的环境因子  13-14    1.2 农药对藻类的毒性机理  14-18      1.2.1 农药对藻生物膜的影响  14      1.2.2 农药对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14-15      1.2.3 农药对藻呼吸作用的影响  15      1.2.4 农药对藻固氮作用的影响  15      1.2.5 农药对藻生化组分的影响  15      1.2.6 农药对藻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15-18    1.3 藻对农药的富集作用  18    1.4 藻对农药的降解作用  18-19  2 研究背景  19-21    2.1 莱茵衣藻  19-20    2.2 氯氟吡氧乙酸  20-21  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参考文献  21-28第二章 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28-36  1 引言  28  2 材料与方法  28-30    2.1 供试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28-29    2.2 供试农药  29    2.3 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生长的影响  29-30      2.3.1 藻细胞密度测定  29      2.3.2 叶绿素含量分析  29      2.3.3 生物量测试  29-30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0  3 结果与分析  30-32    3.1 梯度浓度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30-31    3.2 氯氟吡氧乙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32  4 讨论  32  5 本章结论  32-33  参考文献  33-36第三章 氯氟吡氧乙酸对莱茵衣藻的活性氧胁迫及藻的酶学应答  36-52  1 引言  36  2 材料与方法  36-41    2.1 供试农药与实验藻种  36-37    2.2 仪器及试剂  37      2.2.1 实验仪器  37      2.2.2 实验试剂  37    2.3 藻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37    2.4 藻细胞内TBARS含量测定  37-38    2.5 DNA-ladder检测  38    2.6 酶的活性测定  38-40      2.6.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测定  38-39      2.6.2 过氧化氢酶的(CAT)活性测定  39      2.6.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测定  39      2.6.4 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活性测定  39-40      2.6.5 酯酶(EST)的活性测定  40    2.7 同工酶电泳分析  40-41      2.7.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分析  40      2.7.2 过氧化氢酶的(CAT)同工酶电泳分析  40-41      2.7.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同工酶电泳分析  41    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1  3 结果与分析  41-46    3.1 氯氟吡氧乙酸诱导藻细胞内活性氧过量累积  41-42    3.2 氯氟吡氧乙酸对藻细胞中TBARS含量的影响  42-43    3.3 氯氟吡氧乙酸诱导的藻细胞程序性死亡  43-44    3.4 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的酶学应答  44-46      3.4.1 莱茵衣藻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  44-45      3.4.2 莱茵衣藻细胞内EST的活性变化  45-46    3.5 抗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46  4 讨论  46-48  5 本章结论  48  参考文献  48-52第四章 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的富集和降解  52-62  1 引言  52  2 材料与方法  52-56    2.1 供试农药与实验藻种  52-53    2.2 仪器及试剂  53      2.2.1 实验仪器  53      2.2.2 实验试剂  53    2.3 实验设计  53-54    2.4 试验方法  54-55      2.4.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54      2.4.2 标准溶液的配制  54      2.4.3 水样分析  54-55      2.4.4 藻样分析  55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5-56      2.5.1 生物浓缩系数  55      2.5.2 生物降解率  55      2.5.3 统计分析  55-56  3 结果与分析  56-59    3.1 培养基中氯氟吡氧乙酸的残留  56-57    3.2 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的富集作用  57-58    3.3 莱茵衣藻对氯氟吡氧乙酸的降解作用  58-59  4 讨论  59-60  5 本章结论  60  参考文献  60-62全文结论  62-64致谢  64-66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6

相似论文

  1. 乙草胺降解株Y3B-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X172
  2.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3. 低分子量亨氏马尾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TS254.9
  4. 负载铈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氯霉素研究,X703
  5.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6. 静电纺丝法制备TiO2及其光催化行为的研究,O614.411
  7. 碱熔法从玻纤工业废料中回收富集铂、铑金属的研究,X781.5
  8.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9.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10.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11. 诱变选育棉籽粕高效脱毒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筛选研究,S816.6
  12.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3. 超表达OsSsr1基因烟草的获得及其抗逆性分析,S572
  14.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5. 基因棉粕检测及其转基因成分在饲料加工工艺中的降解规律研究,S816
  16.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17. 草除灵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的研究,X172
  18.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19. 芘降解菌株SE12的分离和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X172
  20. 镉、铬及铅在日本无刺楤木中积累、分配及其对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79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农药防治(化学防治) > 各种农药 > 除草剂(杀草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