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洋淀浮游植物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作 者: 沈会涛
导 师: 刘存歧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水生生物学
关键词: 白洋淀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16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对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白洋淀淀区内8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数量、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维标度分析(MDS)、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格局,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白洋淀湖泊湿地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180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最多,为95种(属),占藻类总数的52.8%;其次是蓝藻门(Cyanophyta)33种,占藻类总数的18.3%;然后依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2种(属),占藻类总数的12.2%;裸藻门(Euglenophyta)16种,占藻类总数的8.9%;甲藻门(Pyrrophyta)6种,占藻类总数的3.3%;黄藻门(Xanthophyta)4种,占藻类总数的2.2%;隐藻门(Cryptophyta) 3种,占藻类总数的1.7%;金藻门(Chrysophyta)1种,占藻类总数的0.6%。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隐藻、绿藻和蓝藻为主,隐藻以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马氏隐藻(Cryptomonas marssonii)占较大优势;绿藻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球衣藻(Chlamydomonas sp占优势;蓝藻以中华尖头藻Raphidiopsis sinensia)和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与优势。2005年浮游植物细胞平均密度为412.97×10~4 ind./L;2006年浮游植物细胞平均密度为507.82×10~4ind./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细胞密度和种类数相关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与细胞密度成负相关(p<0.01);Margalef指数与浮游植物种数成正相关(p<0.01),与细胞密度相关不显著。2本次研究测定2006年叶绿素a的年平均含量为31.93 mg/m3,监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380,p<0.05),随浮游植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很大,总体上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叶绿素a含量增加。3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上,根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对8个采样点进行聚类分析和MDS分析,表明南刘庄与其它各采样点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生物—环境分析显示,春季水体的总氮含量对浮游植物的丰度有较明显影响,到夏季后,磷成为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使浮游植物数量有所下降。在秋季,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是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这些指标的偏高也影响了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浮游植物的时间变化上,对8个采样点采样时间内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聚类及MDS分析,结果表明各采样点不同年份相同季节的群落组成较为相近;不同季节间群落组成相差较大。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呈现季节性变化。4应用理化因子的营养状态指数(TSI_M)对白洋淀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表明白洋淀年周期的营养程度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对理化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白洋淀水体中,氮、磷有机物质含量对各采样点影响较大,并且相关显著。富营养化是白洋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项研究对白洋淀浮游植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生态调查,并分析了白洋淀水体的营养状态及对水质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子,对于白洋淀水体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白洋淀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也有一定贡献。根据本项研究的调查结果,对白洋淀的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以下建议:1控制淀外污染源;2控制淀内污染源;3定期对淀区进行挖泥清淤;4搞好白洋淀湖泊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9
  1.1 概述  10-11
    1.1.1 白洋淀概况  10
    1.1.2 浮游植物的生态学功能  10-11
  1.2 国内外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11-17
    1.2.1 浮游植物评价水体营养水平常用的方法  11-13
    1.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  13-14
    1.2.4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4-15
    1.2.5 浮游植物群落对水体的指示作用  15-17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1.4 研究技术路线  17-19
第2章 研究方法  19-23
  2.1 采样点设置  19-20
  2.2 实验方法  20-21
    2.2.1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20
    2.2.2 浮游植物的种类鉴定和数量测定  20-21
    2.2.3 叶绿素a(Chla)的测定  21
  2.3 数据处理方法  21-23
    2.3.1 原始矩阵  21-22
    2.3.2 浮游植物聚类和排序分析  22
    2.3.3 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22
    2.3.4 生物—环境分析  22-23
第3章 白洋淀理化因子分析  23-40
  3.1 物理、化学指标分析  23-29
    3.1.1 pH  23
    3.1.2 溶解氧  23-24
    3.1.3 化学需氧量  24-25
    3.1.4 生化需氧量  25-26
    3.1.5 总磷  26-27
    3.1.6 总氮  27-28
    3.1.7 营养状态指数  28-29
  3.2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PCA)  29-38
    3.2.1 2005 年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29-33
    3.2.2 2006 年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3-38
  3.3 讨论  38-40
第4章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研究  40-54
  4.1 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  40-41
  4.2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析  41-43
  4.3 2006 年浮游植物与叶绿素a含量分析  43-44
  4.4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特征  44-52
    4.4.1 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45-50
    4.4.2 各采样点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变化  50-52
  4.5 讨论  52-54
第5章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54-66
  5.1 数据来源  54
  5.2 结果与分析  54-65
    5.2.1 2005 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59
    5.2.2 2006 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9-65
  5.3 小结  65-66
第6章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研究  66-76
  6.1 数据来源  66
  6.2 结果分析  66-74
  6.3 讨论  74-76
第7章 结论  76-79
参考文献  79-83
致谢  83

相似论文

  1.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2.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3.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4.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5.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太湖水体藻蓝素和CDOM浓度估算模型研究,X87
  6.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7.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S718.5
  8. 对食品企业员工认知水平及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F224
  9.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10.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1. 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的鉴定及分子机理初探,S682.32
  12.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13. 海洋浮游植物细胞体积与细胞碳、氮及叶绿素a含量之间的关系,Q948.8
  14. 多环芳烃(PAHs)胁迫下水稻根际微域地杆菌科铁还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X53
  15.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S154.3
  16. 重金属胁迫下海州香薷根际微域细菌群落结构和特异基因表达研究,X173
  17. 苏南地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X826
  18. 骏枣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665.1
  19. 云南省19县(市)恙螨群落结构及其宿主选择,R384.4
  20.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X145
  21. 基于荧光特征的海洋浮游植物快速分类方法研究,P734.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