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行政型治理的制度环境及绩效表现研究

作 者: 邱艾超
导 师: 李维安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公司治理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行政型治理 经济型治理 制度环境 公司绩效
分类号: F279.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行政型治理经济型治理的二元并存是中国公司治理的典型特征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公司治理改革成效显著,经济型治理结构初步建立,公司治理模式正在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渐进转型。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制度及相对弱化的法律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行政型治理依然存在并不断演化,其基本制度环境诱因和对企业绩效的复杂影响机理尚未全部厘清。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背景对行政型治理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中国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型是“中国式公司治理理论”的提炼与升华;另一方面中国情境下所形成的行政型治理,是公司经营目标行政化、高管任免行政化和资源配置行政化的总结与归纳。从实践层面来看,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型既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成长机会和动力,推动了绩效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治理风险和额外的治理成本,即经济型治理没有完全确立下的行政型治理消除造成的治理“真空”。从中国公司治理转型视角出发,对行政型治理这一特殊形态的研究涉及到以下研究问题:什么是行政型治理?行政型治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特性、内在运行机理是什么?内生于中国制度环境的行政型治理的基本制度环境诱因是什么?行政型治理在不同的治理阶段、不同的行政型治理强度下,对公司绩效的表现有无差异性?差异性的根源是什么?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研究逻辑的切入点。从文献研究看,总体上,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行政型治理的一般绩效方面,且对行政型治理的测度多是停留在“一维框架”和“地区层面”;相关研究对行政型治理的根源以及行政型治理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差异性表现涉及较少。当前,国内外对于行政型治理的研究从文献数量、研究深度、理论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从制度环境的“型塑”性和行政型治理长期的历史绩效表现进行本土化、系统化。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路线遵循如下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基础和文献述评)→现状剖析(制度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制度环境与行政型治理的关系研究→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研究结论。首先,在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对“制度环境与治理模式”、“行政型治理的三个维度”、“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其次,在对传统行政型治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传统界定的局限性,并结合企业家的比较优势和系统理论对行政型治理进行了界定;再次,通过构建统一的制度演化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制度环境变迁以及行政型治理的演化,并将国有企业的的强行政型治理分为三个阶段:行政化配置阶段(1999-2001年)、内部人控制阶段(2002-2004年)、准经济型治理阶段(2005-2007年);最后实证研究检验了制度环境与行政型治理以及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本文的内容安排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理论到实证的一般研究范式展开。全文主体分为七部分,第二章是文献述评部分,分别从一般路径和具体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总结行政型治理理论的规律和研究成果;第三章是行政型治理的内涵、特性与基本界定,为本文的实证检验奠定基础;第四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提炼和总结行政型治理演进的基本阶段;第五章和第六章为制度环境、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构建强行政型治理指数与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本文对两种不同的行政型治理进行了差异性测量,进而对国有企业1999-2007年4994个观测值以及民营企业2003-2007年1170个观测值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度环境的差异性匹配“型塑”着中国的行政型治理,且每一治理阶段的制度协同性存在差异;行政型治理总体上与公司的市场绩效呈现负效应,但在某一个特定的治理阶段,国有企业的行政型治理与财务绩效呈现微弱的提升效应;民营企业的弱行政型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公司产权、规避地方政府的干预;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是行政型治理的典型表现之一,一方面,可以产生监督与制衡效应,抑制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党委书记的董事会任职在法律环境较成熟的区域,则易产生干预效应。相关研究结论对于公司治理实践和政策规制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提示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行政型治理,不要采取“一刀切”和“非此即彼”的态度;其次是强化不同治理阶段制度环境建设的匹配性;最后是有效防范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所产生的干预效应。

全文目录


摘要  5-10
Abstract  10-32
第一章 引言  32-46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32-40
    一、 研究背景  32-36
    二、 选题意义  36-40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0-42
    一、 研究思路  40-42
    二、 研究方法  42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  42-46
    一、 论文结构安排  42-45
    二、 主要创新点  45-46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46-94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治理模式  47-63
    一、 法律视角  47-51
    二、 政治因素及政府行为视角  51-55
    三、 文化视角  55-58
    四、 历史视角  58-59
    五、 中国制度环境“型塑”行政型治理  59-63
  第二节 行政型治理及其维度  63-82
    一、 国有股权结构  65-68
    二、 行政任命  68-72
    三、 政治联系  72-82
  第三节 行政型治理模式与公司绩效  82-90
    一、 企业内的非效率  83-85
    二、 间接测量的负效应  85-87
    三、 地区层面直接测量的负效应  87-9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90-94
第三章 行政型治理的内涵和基本特性分析  94-110
  第一节 行政型治理的界定  94-101
    一、 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内涵  94-95
    二、 传统行政型治理界定的局限性  95-98
    三、 行政型治理的界定—基于比较优势  98-99
    四、 现有界定的改进之处  99-101
  第二节 行政型治理的理论基础  101-105
    一、 Williamson 的等级制理论  101-103
    二、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103-104
    三、 法金融学的掠夺之手理论  104-105
  第三节 行政型治理的分类与基本特性  105-110
    一、 强、弱行政型治理分类  105-107
    二、 治理目标政治化  107
    三、 治理运行行政化  107-108
    四、 行政任免与政治联系过度化  108
    五、 民企的政治联系依赖化  108-110
第四章 中国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  110-132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行政型治理的作用模型  110-113
    一、 基本原理  110
    二、 模型构建  110-113
  第二节 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的分析框架  113-116
    一、 基本要求  113-114
    二、 具体分析框架  114-116
  第三节 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的模式选择  116-129
    一、 政府直接管理阶段  116-117
    二、 行政化配置阶段  117-122
    三、 内部人控制阶段  122-124
    四、 准经济型治理阶段  124-12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9-132
第五章 制度环境、强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  132-17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133-140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3-135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35-140
  第二节 强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研究设计  140-149
    一、 强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描述  140-146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46-148
    三、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48-149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49-156
    一、 描述性统计  149-150
    二、 基于 SAG 强度的分组比较  150-152
    三、 多元回归分析  152-155
    四、 稳健性检验  155-156
  第四节 行政型治理分指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156-162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156-157
    二、 模型设计  157-158
    三、 多元回归分析  158-160
    四、 稳健性检验  160-162
  第五节 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对公司绩效的双重效应研究  162-167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162-163
    二、 模型设计  163-164
    三、 多元回归分析:监督效应与干预效应  164-165
    四、 稳健性检验  165-167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67-171
    一、 基于总指数分析的结论  167-169
    二、 基于分指数分析的结论  169
    三、 基于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研究的结论  169-171
第六章 制度环境、弱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  171-21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171-175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1-172
    二、 制度背景分析  172-173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73-175
  第二节 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研究设计  175-182
    一、 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描述  175-179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79-181
    三、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81-182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82-189
    一、 描述性统计  182-184
    二、 多元回归分析  184-187
    三、 稳健性检验  187-189
  第四节 基于分样本的再分析—弱行政型治理与市场绩效  189-202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189-191
    二、 双重公司治理者的分析与研究假设  191-195
    三、 样本选择、研究变量与模型设计  195-197
    四、 基于固定效应的实证分析  197-200
    五、 稳健性检验  200-20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02-210
    一、 基于总样本分析的结论  203-204
    二、 基于分样本分析的结论  204-207
    三、 总体结论  207-210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210-225
  第一节 主要结论  210-218
    一、 强弱行政型治理的界定、指数构建及模式提炼  211-212
    二、 基于国有企业强行政型治理的研究  212-214
    三、 基于民营企业弱行政型治理的研究  214-216
    四、 总体研究提炼  216-218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218-222
    一、 辨证、客观的看待行政型治理  218-220
    二、 强化制度环境建设的协同性  220-221
    三、 有效防范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的干预效应  221-222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222-225
    一、 研究局限  222-223
    二、 后续研究展望  223-225
参考文献  225-267
致谢  267-276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76-281

相似论文

  1.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与业绩的实证研究,F224
  2. 国有控股与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比较研究,F272;F224
  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研究,F276.6
  4.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绩效审计研究,F239.4
  5. 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研究,D922.68
  6.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F276.6
  7. 从公司治理角度防范财务舞弊的实证研究,F275
  8. 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效应分析,F832.51;F224
  9. 股权结构对关联交易及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F276.6;F224
  10. 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F273.1;F224
  11.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信任机制研究,F224
  12. 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F224
  13. 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F276.1;F224
  14. 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15. LC供电公司营销系统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F426.61
  16.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F276.6
  17. 论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F270
  18. 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F276.6;F224
  19. 制度环境、董事会政治关联与公司价值,F224
  20. 论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D922.291.91
  21. 试论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D922.291.9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世界各国企业经济 > 中国 > 企业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